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楞嚴咒心修持法》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 (三稱) 大佛頂首楞嚴王真言 (持誦一○八遍) (此咒簡稱楞嚴心咒,誦心咒功德與誦全咒同) 嗡 啊拿咧 維夏達 懷喇 乏及喇陀唎 盤達盤達你 乏及喇叭尼 怕都 吽 勃魯姆 怕都 司乏哈 om anale visada vaira vajra dari bandha bandhani vajra pani phat hum bhrum phat svaha 楞嚴經云:「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末世眾生,有能自誦,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所有惡咒,皆不能著。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一切罪障,猶湯消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淨土。又持誦此咒,或佩帶身上,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命得長命,求果報圓滿,速得圓滿。亦能保護諸修行者入三摩地,更無魔怨來中相惱害。」印明錄云:「覺隨上人言,每日但誦此咒二十一遍。保證延壽二十一年。」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阿羅漢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無量大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講的金剛經,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金剛經是佛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們研究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佛在金剛經裡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就是說,佛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聖賢,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個人程度深淺不同,因時、地的不同,所傳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剛經的這一個重點,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一部大經──華嚴經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并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在座的諸位先生女士們,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們今日研究金剛經,先把自己觀念意識裡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後再來研究金剛經的要點與精神,這樣才會得益。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ge 31...35 of 91 義釋 | 五 生命之起源「生」,普通說的生存,對滅亡而言.生是生起,本來沒有而現在新 生,叫做生;生起了繼續存在,名為存.滅是毀滅,毀滅到最後的空無名亡.但生命之生,非生存滅亡之生,而是平常所說生活的生.生活與死相對,也就是平常所 說的生死的生;生與死對,活的名生;所謂生命,就是活的生.普通叫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名生活,比如食衣住等;衣食等資養人的生活,所以叫做生活,是後來附加 上去的,而真正的生活,是對「死」而言的,這才是此處所講的生.
「命」,平常有命令,命運等的意義.此中所講的命,是佛典上所說的命根,壽命.普 通所講的生命,不限動物,亦可通於一切植物.佛學上講的命根,壽命,則單屬於動物的有情;有情,雖不限於我們所能見到的動物,以種種而言,實是動物的一 類.普通所講的生命,連植物也包括在內,一草一木都有死活,當其生活時都有繼續不斷的生命.命,可以說是一條一條的,如打死一牛或一馬.就說害了一條生 命.而此一條命,也正指「一個生活的繼續」而言.在這一草一木,也都有生活的繼續,所以也各有生命,且是個別一條一條的;此一枝草的命,非彼一枝草的命, 牛馬草木等這樣一條一條的生命,就是通常生命的意義.有生命的東西,要是給它斷掉了,就是死的.如一支枯草,一具死屍,一粒壞穀,都是沒有生命的.枯草雖 是死的,但枯乾的形體,尚同土塊一樣存在.因此,科學中說各種存在的東西,還沒有滅亡到空無時,都是有的;死的──無生命的,和有生活相續的,這就是死活 相對.死的無生命,活的有生命,亦即所謂生物與非生物;有生活繼續的名生物,無生活繼續的名非生物;土石磚瓦名非生物,草木禽獸名為生物.這都是從有生命 和無生命上分別的.但佛學上不作如此分類,只作有情與無情的劃分,要是有情才有生命.所以從生命的狹義上講,有情眾生──一切動物──才有生命.有覺知情 識才是充足的生命.花草樹木不能算是充足的生命.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丙一 四業穢
『居士子!眾生有四種業四種穢,云何為四?居士子!殺生者是眾生業種穢種,不與取,邪淫,妄言者,是眾生業種穢種』.於是世尊說此頌曰:『殺生,不與取,邪淫犯他妻,所言不真實,慧者不稱譽』.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釋
一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要……………………………一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海中魚鱉蝦蜆,或大或小之種種形色,皆由自心的想念,作種種身語意的不善業,故得此麤鄙的報身.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釋
一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要……………………………一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 佛教普及之範圍
佛教發源於印度,漸而播向於世界,水濕火 燥,是所當然.然在現在普及之範圍觀之,亞,歐,美三洲,佛教均有蒸蒸日上方興未艾之觀,而澳,非二洲則尚未聞有佛教之傳入也.余此次遊亞,歐,美,非, 而澳洲則未涉足共間,或已有佛教之傳入未可知也.蓋今世界文化昌勝之區,亦唯推亞歐美而澳非二洲不及也.雖亦曾有埃及之古代文化,久已消弭殆盡,現已不足 道矣.以文化蔽塞,佛教之傳播亦無由而入,故佛教普及之範圍最顯然而易見者,唯亞歐美之三洲耳.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能撼動主流,更不能進為主流.主流尊其為主流,旁支還其為旁支.循是 以觀,才能見到中國佛教演變之真象.所以在研究中國佛教史的時候,辨別認清這主動流與外入流兩者特質的不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主動流的第一種 特質是「本佛的」,自道安以來的中國佛教代表人物,如慧遠,智者,賢首,慧能等,都是直本於佛.如道安倡以佛姓為姓,一切以探本於佛為宗.基於這種原因, 所以第二種特質就是「宗經的」,他們都以無上正等覺者金口親宣的經典為根據.因為經的浩繁,所以他們都得博覽全教而約取要旨,故第三種特質是「博約的」. 如道安博覽眾經而綜理經錄,天臺,賢首的博綜一代時教而為判攝,都是這種表現.最後,他們的第四種特質是「重行的」,他們在博覽中提出的一種心要,就成為 實踐行門,或淨業或禪觀,作為自行化他的修證法門.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故必溯其淵源於印度.
二 支那之流派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緣起之性,九,聖道支性.心性本淨,客塵隨煩惱之所雜染,說為不淨. 隨眠非心非心所法,亦無所緣.隨眠異纏,纏異隨眠,應說隨眠與心不相應,纏與心相應.過去未來非實有體.一切法處非所知非所識,是所通達.都無中有(此句 義亦特別).諸預流者亦得靜慮(其不同處,與下說一切有部對勘可知).如是等是本宗同義」.
2. 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之末宗異義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輯,亦承雲棲之化者.
上將透禪融教律的禪宗之淨,臺教之淨,賢教之 淨,均已略明其概要.然此三系亦非可劃然分界,以均透禪而兼明臺賢教律,特就其較偏顯者略疏別耳.此期禪淨,得六,永明,十二,徹悟兩祖;臺淨,得七,圓 照,九,蕅益,十,普仁,十一,省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以到了荊溪大師的時候,對於法相學有很多的評論,尤其是對於窺基大師的法 華玄贊,抗論最甚,曾提出五百問來質難.
復次,他對於賢首學的華嚴教義亦有辨論,傳清涼曾依荊溪先學天臺學,後方弘華嚴,其教義多有取仿天臺者, 故後來天臺學者多抗辨之.復次,他對於當時流行的禪宗風尚,本著智者大師的一心三觀禪及各種止觀,而予以嚴格的批判;因此他對於禪宗,也有多種的辨論.所 以荊溪在天臺宗上佔著復興的地位,而他的學說,都是從批評以上三宗顯揚自宗而成立的.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們的思想完全是由於自修禪觀內證三昧以後,各引大乘經論為印證以開發出來的.
由此故說這兩宗學說是中國佛學.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然門下之十今,皆明末遺老出家,粵中建大剎多處;四川之破山門下如昭覺,大雪等,亦未提敘.這或者是當時川,粵的交通阻隔原故.然清代天臺宗所從出之靈峰蕅益亦未說到,不無缺點.
現 在中國佛教僧寺的一般倩形,要遠推於明太祖的五種寺制.他把僧寺分做五大類,即:禪寺,講寺,律寺,淨寺,教寺.這�所謂教寺,就是密宗的寺院.這種分 法,其實在元時已有雛形,不過明太祖把它顯明化罷了.然而到了明末清初,講律淨教四種寺廟,漸漸地興起來,均混合於禪寺,故後來禪寺�,講經,開戒,念佛 堂都兼有.而教寺因為墮落俗化,民間不信,應赴經懺及做水陸道場等,也混入了禪寺.考其所以混合的原因,是因為明末時,各僧寺宗法制度嚴格施行,是曹洞宗 寺即永成為曹洞宗寺,臨濟宗寺即永成為臨濟宗寺.在那時還是以禪法為主,代代傳承;然至清中葉後,則反以寺廟產業為主,故其開戒,傳法的目的,反而成為續 承寺產的接代人了.由於這種宗法制度的組織,演成現在寺僧常套.禪寺混合成「內則禪,講,律,淨,外則經,懺,齋,焰」.據我所知,在清朝末年,金山,高 旻是不做經懺的,然至民國以來,也做水陸放燄口了.我十三年在天童講的楞伽義記,淨心老和尚序之說:「禪講律淨以究真,經懺齋焰以應俗,天童實具備之」. 此即說明清季以來僧寺之一班的常套.一方面參禪,講經,傳戒,念佛,另一方面念經,拜懺,設齋,放焰,應世俗一般人的要求.徒子法孫相承,而禪林反成一個 空殼,正是只存告朔的餒羊而已.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然門下之十今,皆明末遺老出家,粵中建大剎多處;四川之破山門下如昭覺,大雪等,亦未提敘.這或者是當時川,粵的交通阻隔原故.然清代天臺宗所從出之靈峰蕅益亦未說到,不無缺點.
現 在中國佛教僧寺的一般倩形,要遠推於明太祖的五種寺制.他把僧寺分做五大類,即:禪寺,講寺,律寺,淨寺,教寺.這�所謂教寺,就是密宗的寺院.這種分 法,其實在元時已有雛形,不過明太祖把它顯明化罷了.然而到了明末清初,講律淨教四種寺廟,漸漸地興起來,均混合於禪寺,故後來禪寺�,講經,開戒,念佛 堂都兼有.而教寺因為墮落俗化,民間不信,應赴經懺及做水陸道場等,也混入了禪寺.考其所以混合的原因,是因為明末時,各僧寺宗法制度嚴格施行,是曹洞宗 寺即永成為曹洞宗寺,臨濟宗寺即永成為臨濟宗寺.在那時還是以禪法為主,代代傳承;然至清中葉後,則反以寺廟產業為主,故其開戒,傳法的目的,反而成為續 承寺產的接代人了.由於這種宗法制度的組織,演成現在寺僧常套.禪寺混合成「內則禪,講,律,淨,外則經,懺,齋,焰」.據我所知,在清朝末年,金山,高 旻是不做經懺的,然至民國以來,也做水陸放燄口了.我十三年在天童講的楞伽義記,淨心老和尚序之說:「禪講律淨以究真,經懺齋焰以應俗,天童實具備之」. 此即說明清季以來僧寺之一班的常套.一方面參禪,講經,傳戒,念佛,另一方面念經,拜懺,設齋,放焰,應世俗一般人的要求.徒子法孫相承,而禪林反成一個 空殼,正是只存告朔的餒羊而已.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亦作法界三觀頌等.此諸德均或引教屬宗,或伸宗融教,極盡教禪配合之妙.迨明 之紫柏,憨山,皆精研教義,加以註釋,所發揮更多了.明季居士中,如曾鳳儀,錢謙益等,亦以禪發揮教義,曾作有多部宗通,如楞伽宗通即是其一.清雍正帝根 據他的自敘,亦由禪悟入,最崇拜永明延壽禪師之偉業,師永明集涅槃經等成經海一滴,亦曾致力於教禪和會.以上乃宋,元,明,清來宗教和會之概況.實際上也 只是或引教通宗,或以宗融教─ 引教通宗則近於慧忠等,以宗融教則近於永明等──;雖已難能可貴,然未能基教律而建宗乘,卻是最可惜的!永明時教義衰微,雖能以禪恢教,而雍正紹其風,但 均未能如西藏之宗喀巴派,在菩提道次顯教上更安密宗,修學五部教律,於三士道次第為基,上士道之上穩建密宗.中國古時雖能會教明禪,然未能從教律之次第 上,而穩建禪宗,致末流頹敗,一代不如一代也.宗喀巴以教律而建密宗,密宗猶如一箇花盆,而教律則如一箇花架,以其花架堅牢,故花盆高顯.我以為若非宗喀 巴之教義戒律上重建西藏密宗,則其密宗當反不如今日中國之禪林也.所以從這種關係上看來,中國當時雖有能融會禪教者,但惜無有次第之建立.攷之古德,亦不 無能基教律以建禪宗者 如永明壽便是已能嚴戒律精教義而建禪宗者.然其所以未能如是者,以礙於時節因緣耳.因永明之世,雲門宗等方盛興;且時主各據一方而易分道揚鑣,故永明未能 為禪宗奠下萬世叵搖之基石.
又如明末之靈峰蕅益,雖亦能為此,不過他似乎還看不起當時一般禪者,故不置身禪門而棲心臺教.自居如是,所以當時之禪 者對之亦不傾誠,自更不能以教建宗.然此種教上之宗之建立,仍必教與宗分,不過以教義戒律為基址而高置禪宗於上也.再就帝王方面,這也皆有可能者,第一是 明太祖,他對宗教頗通達而又很想振興佛教,他分佛剎為「禪講律淨教」五門,禪居於首,教即是密,亦不無層次.惜古時無大徹大用之有力高僧,故卒未能有系統 的組織建立.第二是清世宗,雍正通宗亦明教,曾發願十年治國,十年興教.就其行事言,均極確當.惜他十年後正開始宏宗演教,逾年即死.且其時亦無高僧,遂 亦無補於衰腐.比之藏地,這可雲是中國佛教之不幸!(弘悲記)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六節 宋元明清禪
今講「宋元明清禪」.宋,元,明,清,是 四個朝代.前講之「越祖分燈禪」,溈仰宗在唐武宗滅法前興起,傳至四五代即滅於唐末,所以說宋前溈仰已熄.宋前之其餘四宗中,臨濟,曹洞尚興盛,而宋初最 興的是雲門,法眼,尤以法眼為最.但法眼之興,為時亦促,只三四傳也就不傳了;所以北宋百餘年,雲門為盛.宋初雲門宗,如大覺璉國師,雪竇山明覺國師等皆 是.不過到北宋末葉,雲門亦即由衰而滅了.既法眼滅於宋初,雲門滅於北宋,故從北宋之末至南宋以及元,明,清綿延不絕的,不外臨濟與曹洞兩宗.在二宗相傳 流衍之下,南宋初天童宏智覺盛弘曹洞,元,明有萬松秀禪師繼之.宋末元初,有個最著名的宰相,叫做耶律楚材,依中國姓蘇名劉楚材.他對中國民族所施的恩惠 很大,因當時元帝欲盡滅漢人,使中國成為游牧草地,全賴劉楚材之力方得幸免,不然中國人已無■類矣.劉楚材是個深契禪旨的真正佛教徒,出於萬松門下.他一 面用中國之儒術化民,一面自己深入佛法之修證,故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宰相.他在未做大官以前,即參萬松秀禪師:屏絕俗務,不問寒暑,天天參禪,甚至廢 寢忘餐,為佛門弟子,自號湛然居士.他自敘其參學萬松秀之際:「機鋒罔測,變化無窮!巍巍然若萬仞峰,莫可攀仰;滔滔然若萬頃波,莫能涯際.瞻之在前,忽 焉在後,回視平昔所學,皆塊礫耳」!故在元初,曹洞頗盛.當明朝末葉曹洞之復興,也有江西壽昌寺無明慧經崛起,其門下出人甚多,如博山無異,永覺元賢皆有 力.永覺賢,即開始以福卅鼓山為曹洞派的.江西,福建,廣東及普陀後寺等,迄今都是曹洞宗.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