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五 結論
復次,由上斥除不平等的一因,及無因、偶然,並糾正偏因或偏緣的各種因果法的理路看來,即可得到如下的結論: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八 萬有皆從因緣所生
──二十八年三月在雲南軍醫學校講──一 引言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七 諸法眾緣生唯識現
──十九年九月在成都佛學社講──一 諸法眾緣生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即戒定慧行。他若瑜伽派側近禪行而勝論則近祭行。即吠檀多亦始終不放棄梵神。雖修禪觀亦以專念代表大梵之唵(嗡)字為唯一方法。至中國盛唐時,此派之商羯羅為纂承佛法思想之極點,不久又以「梵」與「毗紐笯」人格神一致,謂修行解脫亦非得此「神」之加護不可。釋迦滅後六七百年間之龍智興世,亦漸將彼教祭禱禮讚之方法,移攝來用為感應佛聖天神及歸向聖剎之密淨行。至密宗盛行,則亦有非受「密佛」灌頂加持不得成佛之說興。要之,印度起于婆羅門之他力行,至後期佛教之密淨乃完成;起于剎帝利之自力行,則於初期佛教之律禪即已完成。故改善於自行與感應於他行,雖均至佛法始獲圓滿,然不能不以律禪為佛行立本質,而密淨為佛行之變體。故律禪之鍛鍊身心,密淨之供祈佛聖,實為修行之兩大別。
乙、禪密與律淨 若從此四行門發達之極詣(例禪之禪宗) 者為代表以觀其類別,則於另一義上又可禪密為一類而與律淨為別。蓋律依眾團折伏自我而至於解脫,淨依聖國引攝自我而至於往生,皆以屈抑自我為行者;而禪密則反是。禪由即心是佛而至於呵佛罵祖以示超越,密由即身成佛而至於縱婬恣殺以示奇特,則以伸揚自我為行矣。故猖狂者當裁以律淨,而畏縮者當奮以禪密;勇強者可攝入禪密,而怯弱者可導歸律淨。復次、禪密必定心而律淨通散心,律淨平易而禪密嚴峻。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於斷;既落斷常而欲保持人類之地位尚烏可得耶!故吾人若真欲做一個人,昧此則無軌道之可循也。故此業果不斷有情續生之理,吾嘗謂之為「做人的要義」;推而廣之,做天乃之做佛,亦莫不基此為出發之點,奉此為根本之理。故在佛法應謂之曰五乘之共通教義,為學佛之最低限度也。
上來所說,非如世俗糢糊影響之談因果。若能以之普及於今世之人類,則雖不倡世界和平而世界必趨於和平矣。且儒家雖不深明佛法,亦常謂佛教之談因果,有裨於世道人心,足以補儒之闕也。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實無一法可得,亦無一相可見,故曰唯識。然能了此天地人物以至佛身淨土種種諸法,皆唯識所現,非得根本智後所起之後得智,不能如實了知。何者?蓋未得無分別智,則法執未亡,不能了為唯識之幻相故也。根本智即如理智,由如理智而起如量智,依如量智則無邊無量之諸法品類差別悉皆究竟達其體量矣。如其未得如理智前,雖第六意識亦能依教理以觀諸法唯識如幻,然末那之我執常存,仍滯迷執。況此間眾生於一法上互有相違,譬如大海,隨六道見各有不同,若非得法空以後之菩薩,安能知其不同之根柢而皆會歸唯識之旨哉?又經有雲:「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阿賴耶識為建立唯識之根本,非明此識則不能究竟明了唯識;故欲究竟明唯識者,唯已空法執之菩薩為能耳。然而凡愚雖不能知,亦可憑依經論與各人之知識經驗,集起唯識觀念,以修習殊勝唯識觀行,而達到究竟明了唯識之目的。能如是者,是名行因趣果之菩薩乘也。
彰果化因之如來乘者:此如來果因與菩薩因果頗有攸分,何以故?如來既圓滿根本後得二智而成正遍知海,理量同時,性相不二,無一剎那心不遍知諸法,故如來十種通號內有正遍知之一名也。菩薩不然,必須一剎那證性,一剎那證根,前後剎那乃能觀性相不二;而如來則能無一剎那不證此性相不二之圓融法界。如賢首之六相十玄,天臺之一念三千性相等,即明此理量同時性相不二之法界,而須以佛果圓覺為宗也。此雲法界,以總包性相一切諸法為義。唯有大圓鏡智能如實親證此境,故曰法界圓覺宗也。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出世教,謂聲聞乘等三乘之共教。三、正覺教,謂大乘(菩薩乘佛乘)不共教。初一不離後二,而後二非初一能盡,若離後二,則成凡外之法而非佛法;前二不離後一,而後一非前二能盡,若離後一,則僅凡小之法而非佛法。故此三乘教法,皆不離佛自住之大乘也。茲表如下:
taixu_93a_of_260.jpg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各各便都是暫有、偶有的!細細看來,不單是暫有、偶有,而且是無而忽有,有而即無,變時極速疾的。但恆通遍滿於無數無數類差各別,極速極速生成壞滅的名名色色,確實是有未嘗異未嘗變、永不異永不變之性的。譬如有不隔不別不壞不失的水,故那洶洶異相滔滔變現的波浪,得以無際無斷。但名名色色都是變異的,不是不變異的,故此不變異的雖不可無亦不能有,祗得強名之曰「如」。換言之,則祗可強對此恆遍而不變異的作個記號,名之曰「如」耳。其餘既都是變變異異的名名色色,則便都不是真實的。蓋真實的必常如是,常如是的必遍如是,然則真的必是無變無異的,無變無異的方是真的,故名名色色皆不是真,唯「如」是真,強謂之曰「真如」。真如既是無乎不在無乎不然的,便可知佛學於名名色色之本體是甚麼的答案,就是「真如」了。
「真如」是虛豁圓活的,是無形對無識別的,然則那無數無數物差類別、無常無常生成壞滅的名名色色,是怎麼樣現起存在的呢?實在的祗是「真如」,實無他物;然現為名名色色者,即由真如是無形對無識別的,所以不曾自知(無明);復由真如是虛豁圓活的,所以又得欲知之心;欲知之心乍動,所知之境隨變,乃現為名名色色而真如終不見,真如雖不見而名名色色實皆真如也。名名色色之貫持者,乃心之發生力的意;名名色色之變異者,乃心之了別力的識;於是亦便可知佛學於名名色色之生緣是甚麼的答案,就是「意識」了。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式叉摩那有六戒,是預習的比丘尼戒,由此可進為比丘尼眾。這樣的男女眾,為捨俗出家的五眾弟子,而真住持三寶的尢其是在比丘眾。「比丘」、有許多經譯為「苾芻」。真正能住持三寶的大責任,還是荷擔在苾芻眾的雙肩上。因為沙彌沙彌尼眾們正是在學生的童年時代,對於經律的知識尚很幼稚,須比丘教授沙彌們修學,比丘尼指導沙彌尼眾們修學。但沙彌尼學成後也要再到比丘團體中受大戒,所以真正能住持佛法的仍是在比丘眾的力量,其餘不過是出家眾中的附庸。出家佛子雖具五眾,實在是要比丘能成為清淨的僧眾,住持佛法。
乙、他方淨土雖或純一菩薩僧無有在家出家之別,但此濁土則須出家菩薩乃入僧寶。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住十地的諸大菩薩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普令受用大乘法樂;以至為二乘六道有情示現化身說法(對人現人身、對天現天身、對畜生現畜生身、一切總是隨類應化普度群機);對九法界的一切眾生皆教化令向佛道。所說諸法,皆無所不遍,又無所不包。然佛以王子身降生人間,說法的主要點亦在人類,故留遺的教法在人間集成現在的大藏經典──三藏十二分的聖典──為法寶。此證法教法亦可以分做「教、理、行、果」的四種差別。「教法」的教典中,即包含理法;從理起行乃可以「證」到諸法實相,所以「證法」亦包含行法,果法。三乘聖人所證的雖同是證法,但沒有佛證得的圓滿究竟而已。從證教二法分析成教、理、行、果四法:教法就是依佛說教化眾生的法;因有教化的原故,所以眾生能了解佛所教的理,再依理來實行實修;可以得證所期望的果。大概就佛依自證而施教,曰證法和教法;依有情聞教解理修行證果,曰教、理、行、果。此兩類皆可普遍包括一切諸法。「法」的意義,歸納概括起來就是這樣的。
甲、一切經律,皆源本佛所宣說之聲教,由佛徒歷次結集而成者。在三藏中不能收攝的典籍,可稱為雜藏。西藏文於教典分經律論為「甘珠爾」、「敦珠爾」,這樣分析頗有意義,因經律原為佛說,論是由佛滅度後許多弟子依據經律所作而成的。所以今亦先從一切經律來說。經是由佛在世時,說法教化一切眾生所施設的,由弟子結集起來成為經。原名「修多羅」,此雲契經,上符諸佛理,下應眾生機。律是佛在世時,依弟子應有的行為訂共守的戒條,也是弟子依之作修行軌範的法規。佛在世時,弟子們在行為上大多是很正當的,但因有些弟子發生了不正當的行為,隨所犯的那一種過,佛就隨時制之以為律,從此以後再不許犯,於是就制成共守的戒律,經佛制定後,弟子總要一致遵行不得稍有違犯,這就是戒律,嗣後如有同類事情發生,就照律處理。在每一條戒律,敘述其許多層次的緣起變增,所以除讀誦的戒本以外更有廣律,成為龐大的律藏。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器各如其量。食後經行以助消化,繼之靜坐以調氣息,其平均調勻,在在皆有合理之運行。若以飲食滋養,其消化仍須耗費精力,習禪若得相應,則較飲食之滋養為更有效。且能卻一切病,又能改造心理,進而改善生理之化學原素。若淫欲之原素亦已改盡,致全身改變之後,倘不起貪瞋癡以破壞禪定,住禪定中;因其變換過之生理,可勿須飲食(禪悅為食),能延生命。是為因心理改變而達到生理改變之結果。
辛、佛果之施設應化與文藝美術 親證真如,由無相而現相,與文藝美術等由想像力而創造意趣接近。凡好學文藝美術之人,可研究此富於想像之佛法,以作創造之張本;如應化之無量身剎莊嚴,極美術之能事。故有謂美術可以代宗教,亦不無少分根據也。(克全記)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故現前眾生亦皆是未來之佛。又此真如實相雖唯佛方能究竟,而得到相當程度之覺有情(菩薩),亦能證到少分;但此須各人親證,雖聞佛說及依佛經論理解真如義相,仍不過如觀廬山之圖而非親見廬山。佛雖說真如,而言說實非真如,故須親證此真如,證此真如要用根本無分別智:如「白」原不知其為白,要用相對待之「非白」方能明了,所以常人之知識皆是對待分別;若無菩薩地上之根本智,但憑眾生心中之對待分別,極難實證。如古今一般禪客,稍得輕安便誤認為證真如實相,殊為大謬!此境為佛智境,乃佛知遍一切法之境界也。安住佛境,應永隔眾生,然在佛菩薩未證真加以前,以大悲願力普度有情,更願有情皆得究竟安樂;由是證真如以後,現種種身種種國土,而應種種世界之機感,化度眾生。眾生聞法修行而又達到真如實相之親證。以所證得,復興方便為眾生說其得證之境,令眾生悉能證得;於是成為流傳世間之佛學。
丙、理論之超越與施設 佛學有極精深而圓滿的理論:經為佛所證理與修證法之說明;律是行為上的軌範;論屬佛弟子研究經律所造,各部論之理論非常精密,一般所謂最高哲學是也。此精深之理論,實足以盡吾人智量研究而不窮,然其特質仍不在於此,故雲超越。如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結果尚雲未說一字。然佛非無說,而且說無不盡,但因說到的並非就是真如實際,僅說明其趨向與方法而已。又如廬山之圖實非廬山,其圖中所表現者影像而已。故欲達到其真如實相,當從徹底改造自然界煩惱等心,再去深造,由深造所得到之結果,則為親證之真如實相。若但依理論上的說明,即便認為真如,是根本上大大的錯誤。復次、理論之說明,在揭開虛妄之境藉以顯示真如實境,故又名開示。然可因理論而明經律以了達修證途徑者,是為依教明理,故有種種佛學之施設以供世人研究,使學佛之人有趨向的標準,因而進證真如,故欲達到真如實境,仍不外乎理論。故佛菩薩親證真如後,乘其願力,以其所得,藉言說之方便而施設諸法覺濟群萌。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猶如共和政體的人生觀一樣,凡是國民有相當的學問道德,具有為國為民的意志,都可作行政領袖一般,佛教此種平等的精神,處處都可以表現的。
2.大同社會的宇宙觀 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為古今中外人民不約而同的公共趨向,亦即三民主義之目的。全世界大同社會之組成,由於各人為單位積集而成的,故一人之行動若優若劣、均能影響全世界,正為佛學上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隨拈一法皆為法界」的宇宙觀。三 怎樣研究佛學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行偏於事,到了十向事理就相一致(回事向理、回理向事到事理不二),這是第一重。其次、回眾生心向佛,回佛心向眾生,回自一切功德向他眾生,以一切眾生為自己( 回自向他、回他向自,自他不二),是第二重。
進化上所經過的階級,由人而信而住而行而向,已經走了三分之一,就是佛典上所謂初阿僧祇劫。更起加行,就是集中以前所修種種行再加功用之行。由加行到初地──歡喜地,此時已經到了見道的地位,體驗到宇宙人生無始終無方體離一切言說不可思議的實相(與思想上假思理想不同)。身心改變,為平常人思想上所不能有,程度越高,力量越大。心理力量漸高,生理物理都變化,現實世界隨心理改變,所謂宇宙唯心,萬有唯識,到此都能實現。在現實世界上所可見到的,唯蟲能知蟲之境界,只能隨天然生理生活,不能憑心理所造。高等動物生活,有心理力量。心理強影響生理,生理影響物理,到禪定成功,身體變化、眼耳鼻舌不同,自然一切物質跟著變化,入火不爇,入水不沉。改造進步的結果,心的智慧光明充滿全宇宙,全宇宙無不洞澈。從初地起,宇宙真相完全證明,但智慧還有可以充實之處。一重一重再進步,到第十法雲地,盡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所說法,一剎那心中全能了知;到了菩薩最高地位。如觀音菩薩等、離佛甚近,十地圓滿,即到佛位。佛不是相對的,也不是單獨的,是不思議的。既不是一,也不是多,既不是異,也不是同,無論出現何種自體,而此自體都遍滿全宇宙,以全宇宙為佛,而佛之全宇宙,究竟安樂光明清淨完善。所以佛法是改造人類、改造全宇宙都成最善圓滿,實現佛之理想的辦法。此乃實事,須實行;能實行,便可以由人進化到佛。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宙的大光明智慧與一切完全的道德能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向來迷而不知把自己看得很小,將生命流上一點假相認為自己,向外推求;人人如此,便互相隔礙爭鬥,種種苦惱隨之而生。其實,這都是冤枉,完全由於自性不覺,自找苦吃!這並非是外物給予我們的,也不是絕對不可變的,不過是對於宇宙真相自性不覺悟,所以起種種推求爭鬥而生種種的苦惱。人人都是佛──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都迷而不知,可悲可憫!像這樣,知道全宇宙一切眾生都可悲憫,都可以成佛而卻在冤枉受生死輪迴之苦,於是起大悲心。因此,自己不成佛,永遠沒有脫離痛苦之處,一切眾生亦然。凡是未到成佛地位,都是不圓滿,不免向外有所求而有變化,在流轉變化中有不能自主處,所以有種種苦惱。但是眾生本性,像山溪間的流水,千迴百折非流到大海不止。一切眾生的本能覺性,也一定要流到通河入海之處,就是走上成佛之路。有這條路,一切眾生就都有成佛的可能。明白一切平等義,從此理性上發心,便走上成佛的路。願令眾生究竟離一切苦,得一切安樂,才是成佛動機,倘若單為自己個人,或者以為佛是不可企及的,想倚賴佛去求福避禍,即非學佛者。平常人以為佛與鬼神一樣,信佛可以免禍得福;這種動機,在佛法上是迷非信。所以學佛應當普為一切眾生發心,不過在實行上,可以用種種不同的方法。譬如我們中國人,現在受著種種壓迫苦痛,就應該去做救國救民的事業,這種動機是正當的。但是實行,必須從能夠做到的先去實行,而動機上卻又須完全平等。在大平等主義上發心,才能夠做救國救人類的事業。此在佛法上講起來,即所謂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從佛性上發動為社會性宇宙性而發心,自然是善的而無惡的,學佛的動機如此。
世人對於學佛每誤以為是自私自利;古代讀書人,也以為學佛的死後可以安樂。其實在小乘部分固有求個人解脫之意,但並非佛法根本,佛怯根本,在普為一切眾生發心,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釋迦發心出家修道度世的動機,就由於對於自然界之觀察;自然界雖生生不息種類繁多,但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互相吞噬互相殘殺,能不能夠生存,能不能夠安樂,卻非天地所問。一切生類互爭互殺而得一日之生,覺得過於殘酷,太可悲憫,於是去講求如何免除一切悲痛慘苦的方法,這個就是大慈悲心。像孫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的動機,也是出於想免去人類苦痛叫他得著安樂和平,也無非是出於一種菩提心。佛的大慈悲心,普為一切眾生,但要免去眾生悲慘的生活,先要自己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具備救濟眾生的功能。釋迦幼年,有一次到鄉間觀察,看見農人耕地的時侯,蟲從土�出來,烏鳥隨即把牠吃掉。釋迦嗟歎自然界的生活殘酷可悲憫,痛徹心腑,從此發心考察人生宇宙的真相如何,免去苦痛的方法如何,而勤求無上正覺的大道。此乃成佛發心,所以不是消極的,結果也就得著和善安樂的生活,就是大涅槃。釋迦修道的動機在成無上正覺之佛,所以成佛以後,居不甯處。說法度人。由此可知佛是普為一切眾生發心的,不是自私自利的,又不是空想做不到的,是有一種妥當辦法切實進行去實現的。平常以為佛法乃非人生的,厭世的,非倫理的,都是誤會。生命之流不自覺悟,所以有不安甯的狀態;求世界人類的生活完全平等,再進一步求一切眾生皆得平等安樂,即是成佛動機。所以佛法不是非人生的,乃發達人生的;不過不是專發達物質的生活,也不是專發達精神的生活,乃發達生命的完滿生活。這是大乘佛法的本義,學佛的動機,須辨別清楚。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常所謂佛,是梵語佛陀二字的簡稱,意義是覺者,就像世間有學問的叫做學者一般。所以,有普遍大徹悟的叫做覺者,覺者是人類最高人格的表現──因為人是小宇宙,與大宇宙一致不二,以全宇宙為自體是人生最高的價值,能夠達到這個目的才是人生最高的意義;所以世界人類不可不求最高人格的實現───在人類得到最高覺悟的就是佛。佛是人類最高的模範,指示我們如何做人,如何進到超人地位,乃至如何做到完全覺悟。因此,信佛不是迷信,是徹底破迷,是趨向覺悟的。而且、佛並沒有說只我是佛,你們一切都應當信仰我。卻說凡有心靈覺知的皆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佛是主張平等的,是主張人人都可以成佛的,人人成佛乃佛學的目的。就根本上說,佛法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所以有人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佛法雖可以包括一切宗教、哲學,而卻又超出一切宗教,哲學之上。如別的宗教,信仰者不能與被信仰者平等,佛法卻不然。所以,佛教應該叫做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學。
一 原理──現實主義(即法爾如是)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實因土耳其問題醞釀而生,吾國際此世亂初平之時,倘無善法以自解決,不難復釀全球第二次之大亂。此非危言聳聽,察微知著,理有固然,是故致吾國於安寧,即為全世界造幸福,是又不得不賴乎救世大悲者所垂之教化矣。
第五節 宏揚佛教須有藉乎中國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此種謬想以中國人為最,其餘各國亦有之)。充是意之所至,雖謂世界壞時人畜生物均皆死絕,不過皆變之成鬼,可笑孰甚。世之明達之士或倡無鬼之論以反對之。未徵其實故不足以破惑,茲依佛法言:佛法不言靈魂,若隨世間之語以為解說則補特伽羅一語彷彿似之。補特伽羅者、一切有情之業識,死後隨業牽引、流轉生死而不斷滅者,即是此識。但此識絕不如鬼之可以離人物而有獨自存在之身體。故其解釋決與鬼異。至所謂鬼、乃為五趣之一,與天人畜生地獄同居此娑婆世界,有身體、有動作、有生死、有行事、略與人同。然與人共處而吾人不之見者,業報不同故耳。人之不見天神,亦復如是。故鬼可稱轉生為鬼,而不可謂為已死之人,亦不可謂為已死之畜類。故人或有轉生為鬼者,亦如轉生為天神為畜生之類,非必死即為鬼。蓋由業識流轉生死不出五趣耳。若明業識流轉生死之理,則鬼義可明,而鬼本位之迷謬破矣。
二 數命的迷謬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言小乘之宗要有三,而大乘之宗要亦三,兩相對照,則知小乘之宗要為入大乘之方便門,要以能悟為轉移耳。試列於下:
taixu_57_of_260.jpg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甚多,故其義廣而理博。亦稱法相宗,以諸法之法相通明,則一相無相之法性見:所謂恆沙煩惱與夫無量功德總在心源,但轉識成智即為妙行。故此宗雖重言教而意在明理起行;一切世出世間之法,剖析無餘。三 華嚴宗
華嚴宗、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主要,即依此經為宗本而立教義,故曰華嚴宗。至唐法藏法師發揮光大而此宗大盛,當代君主贈法師以賢首之名,故又名賢首宗。實則此宗開自杜順,乃為第一祖師,二祖為智儼,三祖始為賢首。於論則有天親菩薩所造之十地論,唐李棗柏大士所造之華嚴合論,其義雖有出入,而所宗均在華嚴經。至四祖清涼國師著有華嚴經玄談、疏鈔二書,五祖圭峰禪師著有圓覺疏鈔,皆此宗所奉持。其最精之教義,即「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二語。其所重則在依果顯行,從行證果,自十信乃至等覺妙覺共分五十二位次,乃為佛果成就。此其大略也。四 天臺宗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