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當我們參觀佛教寺院的時候﹐見到最大的一座房屋﹐有一幅匾額掛在中門上﹐寫上大雄寶殿四個字﹐這就是紀念釋迦牟尼的殿堂。大雄就是大英雄的簡寫﹐佛為什麼被稱為大英雄呢﹖英雄在一般人心目中﹐各有不同觀點的定義﹐但總不離開足智多謀、威武無敵、胸懷大志、為國為民、儆惡鋤奸、赤膽忠肝、義薄雲天、濟弱扶貧等的一個雄糾糾丈夫吧。但目前佛殿上釋迦牟尼的塑像﹐慈祥的面孔、安詳的體態﹐在佛教中三千年來都肯定他是大英雄﹗我相信大家都想知道﹐佛被稱譽為大英雄的原因。釋迦牟尼出生就是一位太子﹐可是他出生的環境﹐就不是在皇宮﹐由於當年印度封建傳統的風俗﹐凡是婦女生產﹐都要回到娘家去的﹐因此在返家長途跋涉崎嶇的路途﹐在微風細雨中一棵樹下﹐釋迦牟尼便早產了﹐她母親可能因此生病﹐折返皇宮後﹐很不幸過了一星期﹐便去世了。他的姨母代替了母親的撫養﹐父親後來也娶了她做繼母﹐生育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因此﹐在佛的童年﹐內心是孤獨的﹐空虛的﹐他在皇室教育中成長﹐對政治、經濟、禮儀、哲學、宗教、文學、民生、武術等學問﹐和體能訓練都是充實而且健康。在接受傳統的儀式灌頂後﹐便成為王位的未來繼承人﹐同時和天臂城公主結婚生子﹐更常常到外面體察民情﹐對國民生活、軍事防衛力量等﹐都清楚明白。不過迦毗羅衛國﹐只是當時的一個小國﹐如果和版圖最大的摩揭提國相比﹐是萬分不及一的。在列強虎視耽耽的小國﹐是隨時有被吞滅的危機。他常常回到宮中細想戰爭是罪惡的﹐一將功成萬骨枯﹐犧牲多少寶貴的生命﹗階級制度是不平等的﹐如果被列入不同種姓中﹐連子孫也要終身為奴為婢。封建社會是沒有自由的﹐男女的界限﹐在不成文的規矩下﹐受到思想和言行的束縛。哲學是不現實的﹐那只是學者個人永遠不成事實的構思和理論。宗教是迷信的﹐ 假借鬼神名義﹐正面安立地區性的倫理道德標準﹐藉此控制人類行為思想﹐達到國家民族和諧統一。負面是對人類不能控制的自然災害﹐說是鬼神具有超人的特異功能。說祂是創造宇宙萬有的主宰﹐乃至所有生命﹐除了信祂﹐就沒有其他的選擇﹐連人類的靈魂﹐也在不同的宗教下控制了。人心是難測的﹐各各性向不同﹐而且隨著環境轉變﹐亂作一團。那麼自己一日登上王位﹐應該怎樣辦呢﹖誰能給與最好的忠告﹗他在百思不能得到一個圓滿解決辦法﹐於是希望轉變一個環境﹐好靜靜尋思分析﹐或請教其他有道德學問、有成就的前輩﹐參考一些意見﹐也許會對自己有新的啟發。這時的釋迦牟尼﹐還不到二十歲﹐他把自己的心聲﹐對父王說出來﹐國王很欣賞太子長遠的理想﹐這是他自己亦沒有考慮到那麼深遠﹐所以答應了請求﹐同時暗中派遣五位資深的護衛﹐一路對太子保護﹐在需要時加以協助。於是在一個明月的深夜﹐他騎上一匹快馬﹐暫別多年恩愛的妻子和兒子﹐一直向前奔馳﹐直到遠遠離開了國土﹐然后放棄了馬﹐改變了皇室標誌的服飾﹐穿上平民的衣服﹐開始新的生活。用什麼形態生活呢﹖當時古老的印度﹐一般學者、哲學家和各宗教修習的人﹐都是離群獨居或聚居﹐在遠離城市喧鬧環境的﹐而且為了專志學習和實踐﹐也沒有自己弄炊﹐每天清晨都捧著盛載食物的缽頭﹐和城市中貧苦無靠的乞丐一樣﹐向一般人討飯充飢。當年社會有一個共同的風俗﹐習慣和樂意地幫助所有求乞不同的人﹐沒有慳吝。太子採取了同一的方法﹐先剃去長髮﹐在賢人聚居的樹林住下來﹐仔細注意各人的言行﹐研究他們學習目的和成果。在艱苦的歲月中﹐他發現有兩位很有成就的﹐在實踐方面達到他們的理想目的﹐於是前往他依止的地方﹐嫌恭地向他請教﹐首先講述了自己的心事﹐然後問到他修學的過程和目的﹐現在的成就又怎樣。這位為大眾尊稱他名號阿羅南仙人﹐回答說﹕你的志氣可嘉﹐我是自愧不如的﹐ 我修學的目的﹐是從苦惱人生中出離﹐身心永遠不再被生死繫縛﹐在不斷思想集中﹐身心次第超越世界的苦樂、乃至無邊際的意識形態﹐安止在空無邊處所的狀態中 ﹐我稱它是無所有處定﹐相信這是宇宙人生的究竟了﹐你如果要體驗我現在身心的狀態﹐就要專心用功修學﹐看看結果對你目的﹐能不能夠有幫助、和解決你的問題。於是太子決定留下來﹐看看學習的成果怎樣。在三年艱苦的歲月中﹐連每天托缽乞食亦沒有去做﹐隨便在附近摘取一些可以進食的植物充飢﹐到底完成無所有處定。他感到自己身心是快樂的﹐不過對世間各種問題、和人類生活影響是輕微的﹐因為你不能強迫每個人走你相同的路﹐就算走到﹐現實還是現實﹐亦不能保證這種禪定境界是永恆的﹐他知道這條路已到了盡頭﹐於是告辭了仙了﹐打算再向另一位鬱陀仙人學習。他走了漫長的路﹐才遇上鬱陀﹐同樣恭敬請教﹐陳述自己心事﹐乃至在阿羅南仙人處修學過程﹐目前的成就等。鬱陀回答說﹕你的理想是正確而偉大﹐我不知道我能否幫助你成功。我修學的目的﹐是超越世上生死﹐永遠自由自在﹐而且亦可以影響他人的﹐在不斷的默想中﹐我已經超過空無邊際的宇宙環境﹐安止在不是意識能夠達到、同時仍有微細意識﹐可以活動影響宇宙力量存在的境界中。我稱它非想非非想處定﹐相信這是宇宙萬有的根元了。你如果要體驗﹐我是歡迎參加的。太子心想 ﹐聽起來好像能對他人有幫助的﹐於是留下來﹐又再經歷三年艱苦的日子﹐日中只進食一麻子或麥子﹐身體羸瘦非常﹐不過精神意志很集中﹐還能捱得下去﹐結果境界成就了。其他修學中的人﹐都祝賀他﹐但他發現影響力不是那麼偉大﹐對世間剛強橫蠻的人﹐不會有很大的幫助的﹐於是告別仙人﹐拖著孱弱疲倦不堪的身軀﹐到恆河岸邊﹐洗滌多年身上的垢穢﹐他終於暈倒在岸邊﹐剛好牧牛的少女﹐趕著牛群經過﹐馬上拖他到樹下﹐取牛奶餵到他口裡﹐接著幾天都是一樣﹐太子結果醒過來 ﹐而且身體慢慢恢復力量﹐他很感謝牧牛少女的關懷和照顧﹐救回他的生命﹐於是告辭離去。太子回到樹林中﹐內心非常痛楚﹐他不是後悔多年來的努力沒有成果﹐也不是因為割愛辭親後﹐弄到今日身體到這般田地傷感﹐他是沒有忘記世人現在和未來的苦楚 ﹐自己仍沒有力量幫助到他們而悲痛﹐在漫步到林中的菩提樹下﹐正想坐下來歇息﹐剛巧有一個牧童﹐帶著牛群回家﹐牛背上荷擔著許多晒乾的幸福草﹐牧童見到他的情形﹐便取了一紮乾草﹐送給他作坐墊用。太子把幸福草鋪在菩提樹下﹐將還沒有完全康復的瘦弱的身軀﹐安坐在草上﹐不禁又想到現在的環境﹐是孤獨無援了。因為這廣闊的地方﹐雖然有過千的修行人、學者、宗教家﹐他們同樣是迷途的羔羊﹐在樹林中找尋出路的。於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誓願以自己的力量﹐去創造一條康莊大道﹐讓世人都能平安走上去﹐於是不斷的禪修﹐定境亦漸次深入﹐由散亂心─集中心─身心統一─心境統一─染淨雙忘─心境俱泯時﹐一個月明星稀、接近晨光第一線的時候﹐張開眼睛遠望﹐見到一顆快要隱沒的辰星﹐心中便清楚明白了﹐過去的一切問題﹐解決的層次和整套方案﹐可以說圓滿具足﹐他這時如釋重擔﹐ 回顧世間萬民的時候﹐不禁歡喜地說﹕太好了﹗太好了﹗原來世界所有的生命﹐都和我現在一樣﹐具足智慧和幸福的﹐可惜的是他們過於執著﹐日夜都在夢想﹐因而枉受痛苦吧﹗太子現在是佛﹐佛是一位對宇宙人生真現實、澈底大覺大悟的人﹐因此人們都稱他是覺者﹐覺和佛是同樣意義的。於是便立刻進行他整套教育的方案﹐佛教就是佛的教育簡稱﹐他這時已經三十歲了﹐是英雄出少年﹐他接著的五十年﹐直到在婆羅樹下去世前一刻﹐仍沒有中止教育工作的﹐在記錄中﹐有三百多次工作坊推行﹐時間長短不一﹐教育的宗旨﹐是將真實的宇宙人生本來真相說明﹐提倡慈愛﹐自由、平等理念。在成績方面﹕階級不平等制度、在佛展開真現實主義教育下﹐來學習的人是沒有階級區分的﹐在同學中﹐以先後入學和情度安排﹐因此學長中﹐不少原是奴隸種姓的﹐但後學都一律要向長輩敬禮和請教﹐這就是四河入海﹐同一種咸味﹐四姓出家﹐同名釋子四句話的來源﹐還有性別方面﹐不論男女老幼﹐貴賤賢愚﹐都任由他們自由選擇需要的學習﹐因此女性中﹐傑出的巾幗鬚眉﹐比男子毫不遜色。高級的知識分子如哲學家等﹐一致認同佛教育的真實性和價值觀﹐不同宗教的領袖﹐經過佛詳細理性的分析﹐清楚鬼神和自然環境的力量﹐是不澈底的﹐只能增長個人的執著和行動的偏激﹐結果是帶來人類最大的災害﹐在水乳融和、萬眾一心的情形下﹐當年全印度的大小國王﹐都施行仁政﹐化干戈為玉帛﹐成為一片清淨的人間國土﹐這情形繼持了十個世紀。在佛入滅後數百年﹐阿育王朝和孔雀王朝﹐這兩代的皇帝﹐更將佛教向外拓展﹐遍傳佈東南亞、中亞細亞、中國各地。中國在佛紀一千年﹐東漢時正式傳入﹐更發展二十個世紀﹐直到現在。佛的成功﹐不是局限一人一國﹐是遍及全人類的﹐更不會被時間空間限制﹐因此大英雄﹐是實至名歸的。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經要如經講。聽經要以神聽。般若甚深妙義。離心緣相。語言文字。詎能詮解之耶。然一切法皆是佛法。因指見月。由語言文字而契入實相。渡河之筏。又安可少哉。將釋此經。依台宗家法。應先開五重玄義。俾聽者先聆大綱。臨文自易於了解也。五重者何。一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是也名有通別。先別次通。初別中應先揀定而後正釋。初揀定者。一切經立名。不出七種。一單法。二單人。三單喻。四人法。五人喻。六法喻。七人法喻。所謂單三複三具足一也。此經以法喻立名。法則般若之妙法。喻則心為身主。喻般若心經。為六百卷般若經之心髓也。初釋般若。梵語般若。華言妙智慧。夫般若之智。本非世俗之智所可比擬。亦非世間之慧所能詮釋。且含義深廣。故在五不翻中為多含並尊重故不翻。妙智有三。曰實相。曰觀照。曰文字是也。夫實相者真理也。觀照者真慧也。文字者真教也。從教生慧。從慧生理。乃能從二種障礙。斷五住煩惱。從生死海。達三德岸。證般若平等性空。以是而知般若妙理無窮。復為萬行之導。故以冠首。梵語波羅密多。華言彼岸到。謂離煩惱證菩提。度生死到涅槃。證此二究竟果是之謂究竟到。夫究竟到云者。離能到所到之義也。 釋名。心為一切法建立之本。法界之因。具有堅實最妙之義。以心為喻符其奧也。釋別名竟釋通名。經者貫穿縫綴之義。梵語修多羅。此翻為契。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也。約此土之義。則訓為常。為法。常不變義。法可軌義。謂教行理。咸可軌與不變也。舉一即三。言三二即一。三一互具。是之謂不可思議。釋通名竟顯體。體者主質義。名有其體。得體乃能全性而起修也。又經若無體。則邪正不辨。行人將無所適從矣。今此經以諸法空相。為體。的示即一切法。離一切相。所謂諸法空相者。在諸法上即是空相。以緣生無性故。若名若相皆了不可得。故謂之空相。雖空。然不泯諸法。乃曰真空。真空當體諸法宛然。乃曰實相。又者相是有法。空是無法。而有與無不即不離。不一不異。思議不得。故又曰妙有真空。皆是諸法空相之義。豈非法法皆是真空實相之妙智體乎。明宗。宗者旨趣也。由明宗乃能趣體而領妙旨。行人所應著眼者也。此經以無所得為宗。無所得者。推求諸法。不見諸性之謂也。(見顯揚聖教論。)既不見諸性。則遠離依他。及偏計執。證入諸法實性。是之謂無得之得也。所謂無所得者。以無旨趣故。無旨趣者。以無彼此故。無彼此者。以無同異故。無同異者。是無旨趣之旨趣。方能趣其體也。何以故。而諸法空相之體本自如故。趣之則非。故以無所得為宗也。辨用。用者力用也。由斷惑證真。而起力用用不離體。斯有大力。以力大故。能除一切苦。此經即以能除一切苦為用也。所謂能除一切苦者。以五蘊。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六度。皆如如故。方能除之。判教。教者聖人所說之言教也。判者判差別相殊之致也。此經在台宗判教。為化儀中漸後。化法中帶通別明圓。五味中熟酥。五時中般若時也。夫教以起行。行以入理。而入理之淺深。成受用之優劣。故教不可不判也。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唐國名。都長安。李淵統一中國之號也。三藏經律論也。通此三者。可稱三藏法師。玄奘法師。事蹟見慈恩本傳。繁不錄引。譯者易也。易梵字為華文。易梵言為華語也。(釋譯人竟)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即觀世音。以因上觀世間種種音聲。反聞自性。能所俱泯。耳根圓通。故果上得大自在也。此菩薩行甚深般若。以智慧光照破五蘊之昏昧。不被纏縛。且不同二乘之偏淺。是以謂之行深。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蘊者集聚義。一作五陰。陰者蓋覆義。言此五蘊能蓋覆佛性也。大般若經曰。色相譬如聚沬。瞬息歸空。受相如浮泡。起滅速如箭。想相如陽焰。倏忽便無。行相如芭蕉。析之不可得。識相如幻事。幻化無實。一切不出因緣無常。故畢竟空。行人知其了不可得之真實義空。則與般若相應矣。然此空有四。一曰斷滅頑空。(凡外所起之見。)二曰折法真空。(藏教聲聞緣覺所計。不了義之空。)三曰體法真空。(通教聖人所計。亦為不了義之空。)四曰妙有真空。(界外別圓菩薩所悟但中圓中之了義真空。)是也。此處空字。正屬妙有真空。照者能觀之智。五蘊者所觀之境。皆空者。別明所顯之諦也。五蘊當體無不即空即假即中。離過絕非。強名為空耳。二種生死之因果。是曰苦厄。度者救度脫離義。令法界眾生同出苦輪也。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一作舍利弗。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故說此經時呼其名而告之。舍利華言鶖鷺。子者華言。梵語曰弗。統言之曰。舍利子。鶖鷺目最明利。其母目如之。連母名為名也。因義多含故不翻。五蘊先舉色蘊者。因眾生身執最重。不審四大元是假合。妄執為我。起惑造業。受苦無量。若能觀破色蘊非實。則彼四蘊。可漸次而照破之矣。色不異空句。破凡夫並藏教因人執色身世界為常之見。言色身世界。本不異於真空。莫於此虛幻無實之形相。堅執不捨也。空不異色者。破外道斷滅及二乘之偏真也。蓋通教聖人。不達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旨。尚偏於但空。墮於但空一邊。沉空滯寂。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故曉之曰。空不異色。言真空本不異於幻色。非離色斷滅之空也。既破此不了義之斷滅及偏真但空。又恐鈍根者。將色空分作兩橛。背平等一如之理。故又和會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所謂圓成一心。無智亦無得者也。色空境原不二。悲智念自無殊。是則住甚深之無住行也。一念返觀。本自圓明。誰能縛汝。而不得解脫哉。故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蓋義雖萬端。理無二致耳。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復告舍利子曰。既知五蘊一如。當體即是真空實相。妙有真空。則應當知。是諸法上說空相。非離諸法外別有空相。方是實相。實相本自不生不滅。既無生滅。何有垢淨增減種種對待哉。眾生迷於名言習氣。不捨前塵影相。始有生滅垢淨增減耳。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是故承上啟下之詞。在此真空實相之中。本來清淨本自如如。無色并識之分別。自此之下。乃通釋諸法。即是般若妙法。離過絕非有由然矣。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此明般若真空。不但無五蘊。亦無六根。不但無六根。亦無六塵。不但無六塵。亦無六識。乃至者超略之詞。根塵識界。一切皆無之。何以言其無也。因此十八界。乃對待而生之法。既對待生。焉有實法。而凡夫不了蘊處界本來如幻如化。以致顛倒迷昧。輪迴六度。末由自拔。良可哀愍。如能於十八界不起分別。意念不生。滅三心。空四相。則十八界元是清淨本然之如來藏妙真如性。能見本性。則無處而非解脫自在矣。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生死。亦無老死盡。上來空眾生相。此則空緣覺相也。自無名至老死。謂之十二因緣。緣覺根性。依此而修。逆之而行。以求無名(煩惱)。滅(滅即盡也)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由是苦盡。斷正使。兼侵除習。而證辟支佛果。眾生順之。取著貪戀。是以流轉於六道。菩薩知其本性空寂。一生觀諸法實相。無流轉還滅之可得。故曰無也。言無者。契妙有真空也。既契真空。則十二因緣。無非如來藏妙真如性。當體咸是三德祕藏。如無明愛取三支。皆屬煩惱惑道。煩惱即菩提。則惑豈非般若德哉。行有二支屬於業道。而有即真空。則業豈非解脫德哉。從識至受并生死。共有七支。皆屬苦道。而生死即涅槃。則苦豈非法身德哉。此三德皆是真空。三道皆是妙有。若空若有。無非實相本體。大乘菩薩深悟妙理。故如實而空之。亦無無明盡者。謂諸法既本是真空實相。而無明乃諸法之一。亦是實相。既是實相。則無無明。既本無無明。則何嘗猶有無明盡者。故曰亦無無明盡也。無苦集滅道。此空聲聞相也。此苦集滅道四諦法。乃聲聞根性。依之而修者。諦者審實不虛義。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聲聞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證涅槃。然此四諦皆由思議分別而立。如不執著。則全體是第一義諦。諦即真空實相。實相之體。如實空寂。故曰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此空權位菩薩有所得之相也。以文簡略。故以智之一度。攝前五度也。非但真空中無前諸法。即能知空之智。及所知之空理。亦復俱不可得。故曰無智亦無得。如明斯理。則了悟真空。何有理事二障之蒙昧哉。合上解之。是則人法皆空。境智俱泯。息分別之戲論。而中道之理斯顯矣。以無所得故。此牒上起後之詞也。夫靈明本心。既無能緣所緣之相。則般若全體。朗然若明鏡之高懸。無照無不照。是之謂得無所得。是乃真得。此真得者。乃菩薩之所依歸也。菩提薩睡。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菩提翻覺。薩埵翻有情。菩薩自利利他。覺一切有情。故言覺有情。此出能依之人。般若波羅密多。所依之法也。言菩薩依般若如理而修。圓解了無所得之妙理。故得心無罣於色身報障。而色身不礙於生死等五種恐怖。(菩薩之五種怖畏、曰生活畏、死畏、地獄畏、惡名畏、大眾威儀畏),則菩薩任運大業繁興。何障之有。既無業報二障。何能引起顛倒夢想之煩惱障哉。三障(惑業苦)既空。三德斯顯。故云究竟涅槃。涅槃此云圓寂。謂德無不備。障無不盡。菩薩斷德極果也。菩薩修行。非此真修。安能證果。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不但菩薩依般若修而證果。即三世(過現未來)諸佛。亦莫不依此般若。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果。所謂如是因。如是果也。言得者。證其本有覺性之謂也。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此總讚般若殊勝功能。無可比也。般若功德。能破堅固執著。神力無量。故曰大神咒。能破幽暗。故曰大明咒。無以復加。故曰無上咒。超倫絕待。故曰無等等咒。是以外道邪見。凡夫情執。二乘偏真法執。菩薩俱生我法二執。統能破除而歸之正覺。一切三苦八苦。以及分段變易二種生死。頓然斷除。此真實之般若妙法。定能離苦得樂。故曰真實不虛。故曰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上來所說是為顯詮般若。此乃密說般若。若顯若密。無非諸佛心法。眾生覺體。咒是諸佛密語。但虔誠誦持。自能除障生慧。其收功之義。即在忘情絕解。不思議之力耳。般若功能。殊勝無上。行人念念觀照。則念念契入實相。滔滔苦海中。般若作舟航。固不難直達彼岸也。法會今告圓滿。望在座諸善信。由聞而思由思而修。一念囘光。便同本得。是則區區之微意也夫。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盧榮章一九八四於多倫多一九八四年中的一件世界矚目大事 , 舉世注目的中英草簽香港前途協議草案 , 這關乎世界第二金融中心 , 和六百多萬香港人的將來 . 草案中對香港基本方針政策的具体說明書中的第十三節說 , 宗教組織和教徒 , 可同其他地方的宗教組織和教徒保持關係 . 宗教組織所辦的學校、醫院、福利機構等 ; 均可繼續存在 ,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宗教組織 ,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地區宗教組織的關係 . 應以互不隸屬 , 互不干涉互相尊重的原則為基礎 . 這一節很清楚地表示 , 中國人民的信仰是自由和獨立的 . 不隸屬於同類宗教其他地區組織的 , 天主教 , 基督教和佛教 ; 在中國存在而不隸屬是事實 ; 我們從天主教的梵帝岡的一再呼嚷 , 而得不到結果便可見一斑 . 這在中國自然有自已的理由 , 一如天主教的梵帝岡 , 有理由不希望任何的天主教會 , 有單獨行動一樣 . 在十一月初 , 北京對功能團体的聲明中說 : 宗教團体不能列入功能團体內 , 天主教和基督教馬上便作出多次的反應 , 本文亦是由這次事件有感而寫的 . 從八四到九七的十四年 , 時間上不算得太短 , 也不算太長 , 香港百多萬的佛教徒 , 都要和其他五百多萬的群眾一樣 , 接受面對的現實 ; 和凖備在未來生活上的適應 . 這一點可以說是無可避免的 , 在近二十年來 , 香港的佛教福利事業 , 隨著社會的繁榮而並進 , 所辦的學校、醫院、安老院和孤兒院等 , 其經濟的來源 , 除部份由佛教徒發心捐獻外 , 主要的還是香港政府和廣大社會的支持 . 這種經費的持續 , 使許多人懷疑在九七年後 , 能否繼續呢 ? 這在我個人的意見 , 因為香港是特別行政區 , 大体上應該沒有問題的 . 但開源節流 , 就實在有其必要 . 例如在十四年的過渡時期中 , 對熱心為群眾服務 , 而犠牲個人生活的僧侶 , 直接介入學習各種科技、護理、教育等工作 , 以期達到減輕社會的負擔 , 回時把人生佛教的真義 , 廣泛地啟發廣大的群眾 , 使香港得以繼續保持繁榮 , 這是急不容緩的一件事 . 我們試從歷史上來看 , 佛教自從傳入中國以來 , 形式上演變的情形 , 經歷了千多年的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 在中國文化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這是有它的因素的 ; 過去的高僧大德 , 都能夠把生活和佛教打成一片 ,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 在原始佛教的制度中 , 僧侶托砵化食教化的生活 , 非常重視 , 現在的東南亞佛教的地區 , 仍然過著二千多年前的托砵教化生活 , 可是來到文化歷史悠久的中國 , 便馬上發生變化了 , 馬祖道一禪師 , 建立叢林 , 遠遠的離開廣大的群眾 ; 百丈懷海禪師設立清規 , 過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食其力生活 , 如果從表面上看 , 這似乎大大地違反佛制的 , 可是我們要明白的 , 這不是祖師們的標奇立異 , 而其中是有不得己的理由 ; 在事實上證明 , 這改變是成功的 , 因為在中國人觀念中 , 乞食是最下賤的 , 同時古代的封建社會 , 國家是在君主制度 , 和儒家少數的士大夫治理中 ; 佛教不希望人民輕視佛教 , 和避免和儒家正面衝突 , 所以才遠遠叢林 , 積極訓練人才 , 以為將來接引廣大群衆的準備 . 結果歷代胸襟寬濶的君主、士大夫和人民 , 都沒有因為佛教隱居叢林而捨棄佛教 ; 相反的佛教因緣生果的道理 , 廣大的深入各階層人士的心裡 , 家家觀自在、戶戶阿彌陀 ,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 佛教在中國歷史上 , 曾經發生過三武一宗四次教難 , 如果加上近代清末民初時 , 由五四運動和隨著不平等條約 , 而產生不良現象的一次 , 可以說是五次了 . 可是它至今沒有倒下 , 而且更普遍地傳播到世界上每個角落 . 在十一月十七日 , 在蘇聯的烏蘭馬克的電訉中報導 : 由於蘇聯信仰佛教的人數激增 , 令到領袖們憂心忡忡 , 同時波蘭國內 , 學禪和参加禪七法會的 , 時常在各地發生 , 這些可以証明 ; 佛教是人類需要的宗教 , 正如孫中山先生說 : 佛教能補科學之不足 , 佛教為救世之仁術 . 實在地說 : 佛教雖然是宗教 , 但卻否定宇宙間有神永恒存在 , 佛教只是幫助我們認識清楚我們的環境 , 生活得非常有意義和更真實吧 ! 像這樣一個真現實的宗教 , 實在是今日動盪不安的世界裡 , 為人類所急需的 . 目前香港和世界各地的中國佛教 , 是不是像天衣無縫一般地完美呢 ? 這答案是不是的 , 特別在近百年來 , 中國佛教大部都是活在不健康中 , 維持著一個空虛的軀殼 . 這由於積久成弊 , 一部份寺院依賴寺產生活 , 但求保持現狀 ; 一部份僧侶沒有寺產的 , 依靠護法供養 . 為生活終日週旋在信徒中 , 這當然不是主張自力主義佛教的精神 . 可是久已習慣的風氣 , 根深蒂固地吹遍著 , 雖然有外來環境的冲激、和教內大德的棒喝 , 但仍然希望過著偏安一偶的局面 , 未能澈底面對現實來革新 . 這當然不是全部的情況 ,例如近代的虛雲老和尚 , 以百多歲的高齡 , 仍然隨眾出外工作 ; 太虛大師 , 一生志在整理僧伽制度、和培育新僧 . 此外亦有不少從事社會教育 , 生產 , 直接對佛教和社會有貢獻的事業 . 不過整個佛教來看 , 仍然是貌合神離的 , 僧侶們六和敬的精神 ,但形存實亡了 . 雖然佛教徒的修行 , 並不拘泥於任何的形式 , 這一點在我國禪宗裏 , 表現得最澈底和真實 . 過去僧侶們在遭遇到教難的時候 , 被迫還俗的仍然繼續地修行 , 佛寺和文獻摧毀了 , 佛教的精神依然活着 , 故此每次教難後復甦的佛教面貌 , 便呈現出更成熟的樣子 . 由此可以知道佛教徒自身的醒覺 , 實在是這十四年過渡時期中第一大事 , 這是本文開始時已經提過的 , 現在再贅叙一下 , 以期拋磚引玉 , 祈望大德們能夠提出更珍貴的意見 . 一寺院的僧侶 , 停止和自剃度出家 , 新出家的僧侶 , 積極培養德智体群多方面進展 , 對原有的僧侶 , 如果不能依循佛制生活的 , 獎勵他們還俗 , 幫助他們找尋工作 , 和學習職業上的技能 ; 變相家庭寺院 , 最好不要再持續 , 寺院的事全由僧侶負責 . 過去太虛大師的整理僧伽制度論 , 今日仍然有參考價值的 , 這些都由僧伽會策劃推動 ; 佛教聯合會和諸山長老 , 全力協助進行 . 二在家的佛教徒 , 對三寶要積極性地擁護 , 但不必介入寺院的內務 , 除了服務社會工作外 . 對個人德性的進修 , 真理的明白 , 都要時刻注意 , 以期達到行菩薩行自利利他的目標 ; 學佛不是一生成辦的事 ,如果不能全部出離 , 為佛教服務的話 , 還是站穩岡位 , 依循在家學佛的程序 , 建立佛化家庭 , 使社會倫理道德風氣 , 都因為我們身体力行而得到淨化 . 現代的日本佛教 , 確實演變成生活藝術化 , 但部份寺院的改變 , 僧侶們娶妻食肉 , 位持寺院 , 這點實在不敢苟同的 ; 三寶是世間的福田 , 僧侶是佛和法的代表 , 如果僧侶和俗人無異 , 試問如何能使人對三寶產生稀有的想念 ,又如何能指導他人從現實的環境中得到精神的昇華呢 ? 諺語說 : 士生今日 , 欲為松柏 , 斯松柏矣 ! 欲為蒲柳 , 斯蒲柳矣 !

The Society for Buddhist Education for Modern Time 佛教現代教育學會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往生的原理 - 太虛大師講胡繼歐記 - 二十年八月在華北居士林佛法明因緣所生法,有兩種力:一、可思議力,二、不可思議力。如依何等因得何等果,造何等業感何等報,有何等境起何等心,有何等心明何等境,由何等現熏何等種,由何等種起何等現,這是因果通常法則,可以心識分別思量的。由這種因果通常道理,所以造上品五逆、十惡業的,當墮地獄;造中品五逆、十惡業的,當墮餓鬼;造下品五逆、十惡業的,當墮畜生。行下品五戒、十善的,感阿修羅報;行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道中;行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六欲天;行上品五戒、十善而兼四禪、八定的,可生色、無色界天。觀四諦理,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可了生死而證聲聞果。觀十二緣起,從緣起流轉門入還滅門,由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而得解脫證緣覺果。行六度或十度而成佛果。以上所說的造三品十惡業因,感生三惡趣果,由造三品五戒、十善因,感生三善趣果,由修出世三乘學因,感得三乘聖者的果,這種由何等業因成何等報果,都是據可思議力而說的。要成就何等果,就要造何等因;並要具足必須的緣。因、就是因緣,緣、就是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在這諸緣中,又可分析勝緣、劣緣、順緣、逆緣等等。總之、這都是可思議因緣力所成的果。現在舉一個明顯譬喻來說明,如人的衣食住的享用,要由勤苦勞力才能得著,每人要物質享用豐裕,就要多勤苦勞力,這本可算明確實在的理。但這種常途可思議的因果道理,卻要按部就班的循序以成,不能救急;而在世間卻又每每要有救急的時候,如某處遇大水災,或其他意外災難,惰遊的固得不到生活所需,就是平日很勤勞的也被水一充而盡,失其生活了。所以這就超於平常勤勞而獲的道理之外,不但不應責罰他,反須要超於災難以外的力來救濟他。這種救濟力,不在被災難的人,是在救濟的人中。可見可思議因緣力所生果,雖很實在明確,但不能包括一切因緣生法。所以進一步要說明不可思議因緣生果的理。依佛法法相中,說有五種不可思議力:──一、定力──三昧力──不可思議:若有人造了定業,依可思議力當然不可轉,但依三昧加持力,就得解脫。不過、定業有淺深不同,七地以前的菩薩,及聲聞、辟支佛、人、天、的定力,都很有限,雖已有了不可思議的定力,可轉變境相而未必都有實用;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得了定自在力,由定力可轉變一切,如可使水轉成火,地轉成空,一切害人的工具可轉成益人的工具,地獄苦境,依定力加持可成清涼,業報逼迫可成安樂,這所變的境,不但只有相,並且還有實用。二、通力不可思議:通、是定慧所起的用,在八地以前,定力與通力有區別,由定力所變的相,沒有實用,由通力所變的可有實用。到了八地以上,定通力就一致了,都可起實用。通力的不可思議,可舉世間極明顯的例來說明,如催眠術的精神治療,他對於病者也不用藥,只是由兩心寂感發點靈通力,使病者的身心受他支配,於是病者可愈。這種不用藥而治病的,就是不可思議的通力發端;平常以藥治病者,就是可思議的因緣力。三、借識力不可思議:在阿賴耶識中,本含藏無漏種及三界、九地有漏種,若欲界有漏種遇因緣生起現行,而得欲界異熟識,於是根身、器界都是欲界繫,都是欲界異熟識所變現的,所見所聞都是欲界的,不能超欲界之上。但若由定或通的不思議力的勝增上緣,可借使阿賴耶識中的色界、無色界種或無漏種生起現行,身雖在欲界,就可以借用色無色界識以變現色無色界境;或借超過色無色界識以變現出世境。且在上界也可借下界識了下界境,如色界二禪以上常在定中,前五識不起現行,但要了知欲界時,身雖在二禪,可借欲界識了欲界境。這種借識的理,可直通到佛,佛可借異生的識,使異生知佛心中的事。如佛有日在一山中,曾使獼猴知佛心中事。由不可思議的借識力,就不受可思議之識拘縛了。四、善法力不可思議:諸佛、菩薩、一切三乘聖者所成的無漏功德法,等流的經典,或佛遺留的威儀、戒律、袈裟、舍利等,這些都名善法。這一切法就是佛果所成就無漏功德法身的均等流類,就是佛的等流身。所以乃至披一一縷的袈裟,就可消災增福;若誦經典,或供養,或佩帶身上,就可免種種災難,成種種功德。乃至如法華經上說:若讀誦法華經,就可得六根清淨:眼可見三千大千世界色,耳可聞三千大千世界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就在他身上。由不可思議的善法加持力,就可發生這種不可思議的功用。這怎麼是可思議因緣力所生果能比的呢?善法力所以這樣殊勝的,就是在真實懇切的信心,完全仗他力,全盤的信任他,依他力就可得救。如千斤的石頭,投在水中就會沉下去,但放在船上就可渡河,甚至於過海了。五、願力──誓願力──不可思議:就是由心力集中所發生的極誠摯得意志力。如念佛的人之發願往生,當時發願,使心力集中在往生的誓願,積久純熟,成就為習所成的誓願力,由此誓願力所成功用,可以發現異乎尋常可思議因緣力所生的果。如古時有二國王相爭,一王打敗,於是他集中心力,立誓發願要作琰摩王,要制罰他的敵人。由他這種強的誓願力,果然如他的願,就成琰摩王了,可見願力的不可思議。總上所說五種不可思議力,前三力是三乘聖者或成就禪定的人所有的,我們要想成就,也還要有相當加行,到了相當的程度,才能生起作用,這在一般人,似乎尚談不到。但善法力和願力,是人人可得到的,不必要問用功的程度的。如現在聞釋迦牟尼佛所遺留的經典中說:西方有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誓願力所成的,他這世界是為攝受十方發願往生的眾生而設的,果真信佛的所說,信有彌陀願力所成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善法力。既知他這世界是為攝受十方發願往生的眾生而設的,所以只要信了佛的善法,誓願依阿彌陀佛的願力以往生,就能得往生。既這樣容易,為什麼其他的經中說:要修到地前四加行的菩薩,成就定慧,入初地時才能往生淨土呢?那是就可思議因緣力所生的果而說的;若就不可思議力來說,就不然了,雖沒有成就善根的,只要信善法力,同自心中懇切的願力,就成了善根,就可與阿彌陀佛願力相感通,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的,就成為自己的願力所成的,極樂世界就有了分。現在舉個很普通的例來說明,如有一個富翁,他立有一個遺囑,說他所有的財產,幫助全世界六根殘缺的廢人。這時若有人是已殘廢了的,那麼這人就有享用富翁遺囑財產的分了。發願往生極樂的人,就有了極樂的分,亦復如是。以上所說的善法力和願力,與普通說的念佛法門三要素:信、願、行、也不相違。依善法力就是信心,發願往生就是願力,信願真正確定堅固,那麼無論行的淺深,都能往生;不過行的深,品位高就是了。這念佛往生,是由不可思議因緣生果力建立的法門,所以是最殊勝的。一般念佛的人,要明白這種念佛的根本道理,然後再發心念佛,纔不致受任何異說動搖。
(見彌陀淨土法門集)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方人的觀念錯誤,我們今天吃他們的虧、上他們的當,非常嚴重!他們的觀念「競爭」,這兩個字害死天下人。你想想看,競爭提升就是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戰爭,戰爭再提升就是世界末日,大家同歸於盡。西方走的路是一條黑暗的路、是一條同歸於盡的路。中國聖人、西方宗教裡面的聖人沒有講到競爭,都教導我們要忍讓。就連伊斯蘭教《古蘭經》裡面講的「聖戰」,你們不讀《古蘭經》不曉得聖戰是什麼意思,聖戰不是侵略戰爭,聖戰是自衛的戰爭。像過去日本人侵略中國,中國八年抗戰在伊斯蘭教義裡頭叫做聖戰;是保衛自己不得已抵抗,抵抗這個爭叫「聖戰」。但是現在有少數回教徒把聖戰的意思糢糊了、用錯了,所以我們常常勸勉回教徒應當好好的學習《古蘭經》。「古蘭」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和平,他們這個宗教是和平的、是仁慈的,不是我們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凶悍,那是對伊斯蘭的誤會,對伊斯蘭的錯解。我們一定要去研究它的教義、要去了解它的歷史、認識它的文化,我們可以和睦相處。
世間所有的宗教,基本的一個理念,就是仁慈、博愛。佛家講大慈大悲,「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我們沒有慈悲心,學佛的根本就沒有了。慈悲心頭一個要對你的家族,先生對太太要慈悲、太太對先生要慈悲。你要把佛教給你的落實到你家裡,你對待你家裡父母、兄弟姊妹要慈悲,對待你的親戚、鄉黨要慈悲,再擴展到對社會、對國家,對一切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統統要慈悲。這是什麼?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根本。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攝」,諸位都曉得,「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方法,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方法。這個方法學會了,你應用在你的家庭,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首先要用在夫妻,夫妻才百年好合、白頭偕老,你們一生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布施」怎麼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請客、送禮。夫妻彼此常常不要忘記送一點小禮物、常常請客、常常送禮,千萬不要看輕了,非常重要!尤其現在,交通便捷,常常到外面去旅行,無論是遠距離、近距離,時間長短,先生不要忘記給太太帶點禮物,太太出門也不要忘記給先生帶點禮物。家裡面一些節日的時候要團聚、要請客,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你懂得這個,然後你把這個向外擴展到你的家族;到社會上做事,你的公司,你們的員工,你們的伙伴,你也用這個方法,你都學會了,你的公司上下會團結,真正是一家人。「愛語」,常常關心他們,愛語不是甜言蜜語,真正關心他的言語,常常問候他、關心他。「利行」,我們自己所做的一切事,對他決定有利益、有好處;「同事」,共同在一起生活。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基本道理,如果我們能懂得這個道理,把這個道理應用在現在國際之間,國際之間我相信一定能夠和睦相處。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迦牟尼佛這個人,如果用今天我們一般社會的看法給他定位,他是什麼地位?諸位一定要知道,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人,他是人。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這是我們尊稱他,實際上他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我們知道他是王子出身,他的願力弘深、眼光深遠、悲心很重,他發的願是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解決苦難的問題。他知道這樁事情政治做不到,所以他不去繼承他父親的事業,捨棄王位。他也知道這樁事情軍事、武力也辦不到,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世尊年輕的時候武藝超群,所以他也不去作將軍,也不去作統帥,把這個統統放下了;用現在話來講,科學、技術、經濟都不能解決,什麼能解決?教育能解決,他最後選擇這個行業。於是我們這才明瞭,解決社會問題,最重要的、最殊勝的、最有效果的是教育。於是我們再仔細觀察釋迦牟尼佛選擇的這個行業,不但一生教學以身作則,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雖然是出家,他的父親是帝王,他可以蓋一個很好的寺廟,可以過很舒服的生活,他為什麼要樹下一宿、日中一食、沿門托缽?為什麼?他教導我們,如果真正從事於教學的事業,一定要自己給一切眾生做出最好的榜樣,你所教的,人家才肯相信、才肯接受。你自己做不到,怎麼能教別人做到?
佛教人「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要不能過清苦的生活,你的煩惱習氣決定斷不了。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重要!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能力也一樣,那個「德」是講能力,真的是萬德萬能,能力也一樣,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下面是「相」,相好也一樣,你的相,相貌好,身體好。這才真正叫究竟圓滿的幸福。現在我們為什麼都喪失掉?智慧喪失掉了,能力喪失掉了,相好也喪失掉了,佛一語道破,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今天這個樣子。我們佛門講「業障」、「罪障」。業障、罪障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如果不肯吃苦頭、不肯過清苦的生活,你的貪瞋痴慢天天在增長。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光大師開示 敦倫盡分 閑邪存誠 老實念佛 求生淨土
淨空法師講述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
此頌免惡獸難。尋聲自迴去,謂毒虫聞聲而自退也。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戊二 問答化行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