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away.net
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第二種是定,世間定,三乘定,大乘定.第三種是慧,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第一種是行為的訓練,害他則自他俱害,利他則自他俱利,依此善惡的標準而為訓練.害他即惡,利他即善.佛學要由止一切惡作一切善的戒,行得到精熟時,乃至 第二種的定,定是由戒律而成功的,用他來訓練心理之深隱處.如一個人在行為看去雖是很好,其實他心上不知有多少妄動,我們稍靜下來就覺到了.定是心力的集 中統一.亦可雲第一是行為派的心理訓練,第二是潛意識派的心理訓練,至於第三種的慧,是根據覺者的心理,變自心為佛心.要經聞法思義修行的長時訓練,由低 而高,中間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五十重階級,始得到佛的地位.成佛以後,即覺到人生宇宙的實事真理,幻法說幻,真法說真,不增不減,如量 而說,如實而說.但佛學在注重自己去實行去經驗,不是說說就算了事的.覺者示我們從人至佛的方法,大概如是.

第四節 佛學的應用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uddhaway.net
相續之假相幻用,至無為法並假相幻用而無之,但有其名,由此可見無為法更是畢竟空.有為以因緣生,故知其唯假相幻用而畢竟空,無為但是智觀上假設 名義,故亦畢竟空.此在掌珍論等詳之,將所有一切諸法皆告以畢竟空,畢竟空故,一切分別計執皆滅,一切心念皆息.由了得諸法畢竟空,則一切執著皆無安足 處,由是無分別智現前,如如相應諸法實相.第二節 五法三自性此中五法者,即五種法.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真如.名者,即言說所依之名字,由名生句,由句生說.通言法界中一法有一法之 名,法無量則名亦無量.然法之範圍甚寬,名亦法之一種,無數名字言說,即此五法第一法.相者,即「心之分析」內所講想心所所取境界分齊,此境界之分齊,名 之曰相,恆言此有意義,此無意義,此意義即是相.由前五識感覺之相,意識依之立種種名,又用彼名字言說,以顯此種種之相.凡色法心法之現象皆曰相,皆可依 以立名,及可為名所詮表,故名遍一切法.是故名相相聯,因相立名,因名表相.
依中國舊說,名實對立.名為實之賓,實為名之主.依佛法言,名相對 立,相非實有,雖一般人認為實有,但是假相,並非實有.名相是所知識者,顯現在一人知識中者即相,詮貫在多人彼此相識中者即名,以依各人心識上相似之相以 立名故.名相皆所了知之法,其能分別了知之心識即分別.分別正指能了知之心識,亦是相之一分,以其亦被了知故.是以能了知心識亦可為被了知之法,而被了知 之法,則不限於心識.被了知諸法與能了知心識之關係者,現行之心識,是能知識之了知分別,此外一切皆被知識之法.以被知識故,顯有能了知之法.如吾人起一 念分別者即心念,被分別者亦不離此心念,他心通所知之他心亦然.故無論何法,處在被了知地位者皆名相,而能了知者即分別.名相是客觀,分別是主觀,但此主 觀亦是可被了知者,故亦可是相.故以能表與所表相對,即名與相,所了知與能了知相對,即名相與分別.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uddhaway.net
有淺深差別,即小乘有四果,大乘有十地及佛地,皆由能斷之慧有偏圓淺深之所致.第五節 成聖之道
一 有情種姓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uddhaway.net
吾人平時即末那識亦辨不清,所能辨者僅散意識,前五識亦不易明,只知為五根( 五官) 之知覺而已.其實五根並非五識,不過五識依五官為增上緣而現起爾.世人以助五識之增上緣,認為自有知覺者非是,如人戴眼鏡,鏡能助見而鏡非見.吾人用內省 法審觀意識時,與前五識同行之明了意識,亦不易察覺,可察覺者,唯散位獨頭意識.獨頭意識有三種,一,散位獨頭意識,二,定位獨頭意識,三,夢位獨頭意 識.此散位獨頭意識,吾輩平日認為意識,實已非意識之全體,祗是散亂獨頭意識,凡言知覺知識皆屬之.至恆行二識,通俗所謂「無意識之精神作用」,即有此二 識意思在內,楞伽經,瑜伽師地論等皆有詳說.因有此二恆行心識,即在沉睡中仍是活人而非死人;此二識今皆由此量得之,然有聖教可依,而聖教非由推測,乃由 聖智實證流出.此「無意識之精神」,在今日心理學上始成重大問題,而佛法中早已徹底了知矣.
心所有法中,分遍行五種,別境五種,善十一種(佛法中 所謂善惡,指現後皆有益,彼此皆有益者為善,反之即為非善.遍行,別境,是非善非染).六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是不善及無記性(六根本中邪見亦曰不正 見,可更分五種).根本煩惱之支流曰隨煩惱,二十隨煩惱又可分三小類.此外復有不定四種,即尋求,伺察,睡眠,懊悔.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buddhaway.net
乘二宗.
第三節 唐末以來之變遷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uddhaway.net
第一章 釋尊略傳
第一節 釋尊出於印度之背景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生不辰罹百憂﹐哀憤所激多愆尤﹐ 捨家已久親族絕﹐所難忘者恩未酬﹗ 每逢母難思我母﹐我母之母德罕儔﹗ 出家入僧緣更廣﹐師友徒屬麻竹稠。經歷教難圖救濟﹐欲整僧制途何修﹗ 況今國土遭殘破﹐戳辱民胞血淚流﹗ 舉世魔燄互煎迫﹐紛紛災禍增煩愁﹐ 曾宣佛法走全國﹐亦曾遍化寰地球﹔ 國難世難紛交錯﹐率諸佛子佛國遊﹐ 佛子心身俱勇銳﹐能輕富貴如浮雲。 恂恂儒雅譚居士﹐中印文化融合謀﹔ 遇我生日祝我壽﹐我壽如海騰一漚。願令一漚攖眾苦﹐宗親國族咸遂求﹐ 世人亦皆止爭殺﹐慈眼相向兇器丟。 漚滅海淨普安樂﹐佛光常照寰宇周。這首紀事詩是太虛五十二歲﹐抗戰期間南行時﹐在印度生日所寫的﹐簡略地敘述了大半生的一切。他是出生在距離現在一百一十五年前﹐清朝光緒五十五年﹐生於浙江海寧縣。兩歲時﹐父親青年早逝﹐五歲母親便改嫁了﹐他在外婆和舅父照顧下長大的﹐因為身體虛弱﹐常常患瘧疾﹐動經數月﹐故此讀書的時間不多﹐九歲隨外婆朝山進香﹐十五歲曾做學徒﹐翌年借故離去﹐終於在小九華寺出家。受戒時﹐以寄禪老和尚賞識﹐和長老們幫助﹐從教理下手﹐到十九歲在西方寺閱讀藏經﹐在一個冬天晚上﹐身心進入另一境界﹐揭開了智慧的第一面﹐隨遇上醞釀革命的朋友﹐引發起悲心﹐於是深入世間各種學理﹐同時到南京祗洹精舍學習﹐體會佛出世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成為一生致力的目的﹐可以說和佛一脈相承。他一首偈說﹕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是他人間佛教拓展、思想的主流。在清末期﹐他參加革命黨的活動﹐幾惹上麻煩﹐他思想自由適新。廿二歲時﹐曾說﹕‘善學佛者﹐依心不依古﹐依義不依語﹐隨時變通﹐巧逗人意。依天然界﹐進化界種種學問、種種藝術、發明真理﹐稗益有情﹐是謂行菩薩道﹐布施佛法。終不以佛所未說而自晝﹐佛所已說而自泥﹐埋沒已靈﹐人云亦云。 ’類似這樣的說話﹐真是數之不盡。在清朝推翻後﹐他明確提出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其實這也是馬祖道一的三種改革﹐教內大為震驚﹐於是被貼上革命和尚的標簽﹐把思想和行動﹐極度偏激的帽子﹐戴到他的頭上﹐直到今日﹐事理不分的佛教徒﹐仍然是這樣說來捍衛自己的行徑。他當年的失敗﹐表面自然成為事實 ﹐這是不難明白的。當年國民革命成功﹐但政教內政見和紛爭相繼出現﹐他發起維持佛教同盟會的組織﹐有五者不可無﹕ ‘不可無自由組織之團體﹐不可無勇猛犧牲之精神﹐不可無受苦求教之志願﹐不可無實行博愛之籌備﹐不可無安心立命之修證。 ’提出﹕‘佛教財產﹐應為佛教公有﹐……根本解決之法將奈何﹖則宜採取集產制度。……必有一法相輔相行﹐始無障礙﹐則個人不得傳法﹐收徒是也。 ’對當時由宗法制度下的剃派法派﹐將佛教改成變相家庭﹐子孫廟的僧侶們﹐當然誓死反對。在一次演講會中﹐談到良心與革命﹐如何統一時說﹕‘人之貴事﹐貴真率耳﹗德莫德於真﹐賊莫賊於偽﹐古之聖賢豪傑﹐無不成於真也。然偽亦出於古之聖賢豪傑﹐故老子有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說﹐……鳴呼﹗演及今世﹐人智益開﹐ 人偽彌甚﹗袞袞諸公﹐集大事而享大名者﹐察其表觀其言﹐聖賢豪傑﹐誠何多讓﹗但當一揭去其假面目﹐則黑暗之裏幕﹐醜穢雜肆﹐殆令人不可響邇﹗……名譽者﹐ 事行之所著﹐而社會之所以酬其功者也﹐……名譽一成﹐即為名譽所累。而惜名之甚者﹐動止顧忌﹐言行多諱﹐當為而不敢為﹐不當為而為﹐乃無往而不以偽﹗…… 若是者﹐皆終身之一名奴隸而已﹗……’在對佛教灰心失意時﹐二十六歲再掩關普陀山﹐再作一番沉潛鑽研的工夫去。整理僧伽制度論﹐亦此時寫出。廿八歲出關的前一年﹐在冬夜靜坐聞前寺一聲鐘下﹐忽然心斷﹐這次悟境﹐迴不同前番﹐已再是一番深入的境象了。從此真俗交徹﹐風格一變﹐幽思風發﹐妙義泉湧﹐得無礙辯的智慧﹐自己說己大死一番。出關後﹐到台灣、日本考察﹐日本明治維新後﹐寺院組織改革﹐出現的情形 ﹐對整僧信心彌增。回國後﹐積極創辦佛學院﹐佛教會等﹐培植後人﹐誘導僧眾趨向﹕‘務人工以安色身﹐則貴簡撲﹔修佛學以嚴法身﹐則貴真至﹗以反信教的學術精神﹐反玄學的實証精神、反因襲的創化精神。 ’說明禪宗與學術思潮﹐頗多深入獨到見地。當時社會上領導的高級智識學者﹐採用進化論考證法﹐研究佛書﹐大師以極端反對的態度說﹕‘略從日本新出佛書﹐淺嘗膚受﹐皮毛亦未窺及﹐隨便拿來學時髦﹐出風頭﹐亂破壞﹐亂建立﹔這種言論……於佛教精神形式﹐必發生重大變化﹐故希望以佛教為生活的和尚尼姑﹐及學佛居士﹐都將他研究一下﹗ ’這也是警惕只知對施主訶諛奉承﹐唯求生活的腐化分子﹐進一忠告。就在這三十二歲﹐年晚的一個夜裡﹐寫作後旋聞稍坐﹐楞嚴義脈﹐湧現目前﹐與唯識宗義相應 ﹐因此在編寫的楞嚴經研究一書﹐重為科判於書後。當時年青僧侶﹐對大師異軍突起﹐本什深的修養﹐以通俗方法弘法﹐又得到各方維護﹐他們囿於傳統﹐拘於宗派 ﹐和坊間喧染﹐裹足不前﹐有一比丘善因﹐特遠方來考証﹐大師和護法的實況﹐在他給友人一紙報告中說﹕‘考太虛法師之實行﹐及各居士之德行﹐鮮有不符佛制﹐ 如道路所遙傳者。……在武昌誦經會弘傳戒律﹐計男女居士受三皈者九人﹐受五戒者二十八人﹐受菩薩戒者十一人﹐皆當世高年俊傑。……虛師若無過人之德﹐彼一般高年俊傑﹐豈肯屈膝膜拜於年輕納僧之前乎。善因與各居士同住數日﹐見各居士念佛禮佛﹐行住坐臥﹐不肯有稍自放逸之行為﹐即在緇門亦難多遇﹗虛師講經﹐仍是香華供養﹐端身正坐﹐惟不搭衣﹐無不具威儀之事。……乃是輩同侶﹐心懷妒忌﹐誹語頻加﹗在下見地洞傲﹐幸勿誤聽﹗ ’由此可見大師出道以來﹐備受攻擊、破壞、誹謗﹐都是佛教中人所為﹐他們在不得已時允諾的事﹐仍然陽奉陰違﹐甚麼是末法時期﹐由此便清楚了。本來是領導社會文明民主的佛教﹐在內外交困下﹐實為振興佛教大礙﹐大師提倡僧自治和實踐﹐說﹕一般學佛者之行不由中﹐尤為新興佛教前途之危機﹐特別提出行為主義之佛乘﹐以資警策﹗ 從來為佛教徒者﹐大多只知以享受福樂或靜定理性為果﹐……無論重理解﹐或重証悟到如何圓妙﹐都只是空理﹐不成事實﹐至近乃更勵行。一般知識階級中﹐或認佛法為達到本體的哲學﹐或但認一句禪謎﹐或但守一句佛名﹐或但以佛的經書、形象、數珠、木魚、蒲團等項為佛事﹐而不悟盈人間世無一非佛法﹐無一非佛事﹗吾確見現時學佛的人漸人多﹐大都迷背佛乘﹐不修習佛之因行﹐不知一切有益人群之行為﹐皆佛之因行﹐反厭惡怠惰﹐其流弊時不可勝言﹗故大聲疾呼﹐敢為之告曰 ﹕吾人學佛﹐須從吾人能實行之佛的因行上﹐去普遍修習。盡吾人能力﹐專從事利益人群﹐便是修習佛的因行﹐皆當勇猛精進去修去為﹐廢棄不幹﹐便是斷絕佛種﹗佛的因行﹐以敬信三寶﹐報酬四恩為本﹐隨時代方國之不同﹐而有種種差別。在自由的共產主義下﹐則以從事勞礦、勞工、醫藥、教化、藝術為成佛之因行。在和平的全民主義下﹐則加為警察、律師、官吏、議員、商賈等。對當時政府管制佛教條例的苛刻﹐不承認合法的地位﹐他挺身維護和爭取。腐化寺院之劣僧﹐與惡吏勾結﹐唯利是圖﹐破壞新創的佛教僧團﹐大師都於中化解﹐對從學的新僧﹐受業後便派出到日本、錫蘭、西藏等處參學。推行佛化青年運動﹐以農禪工禪、服務社會、自食其力、和尚下山等為號召。談到職業與志業﹐鼓勵青年﹐腳踏實地﹐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明確指出﹕‘居士學佛﹐則期以普及全人類﹐風俗因以淳良﹐社會由之清寧者也。由遵行人倫道德﹐養成人格而漸修十善之菩薩行。’由於政教失序﹐對破壞者說﹕‘勿空言以保持道德文化為號召﹗不發真切慈悲之意﹐不求適宜方便之行﹐徒以陳腐古板 ﹐違時鳴高為保持﹐則愈招反動之摧殘﹔名為保持﹐實銷滅之矣﹗憤之﹗勉之﹗對學僧們說救僧方法﹗積極則真修實証以成果﹐捨身利眾以成行﹐勤學明理以傳教。消極則自營生活以離譏﹐嚴擇出家以清源﹐寬許還俗以除偽。 ’提倡佛的真現實主義教育。三十九歲發表的告徒眾書﹐指出佛教目前最大的危機﹐在新學佛的在家出家二眾﹐不清楚本分應做的事。在家方面﹐追隨傳統腐化﹐一般人持齋﹐念佛、放生去了結餘生﹔富有的以閱經和僧人往來自鳴清高﹐以過安聞生活為學佛﹔智識分子則以僧人無能﹐但知諂媚護法﹐和依靠渡亡生活﹐欲取代而住持佛教﹐學者派是最名顯的。其實本分的事﹐只要敬佛法僧﹐深信因果﹐行十善四攝 ﹐立身於社會中服務便是。出家的新僧﹐亦多追隨傳統腐化的子孫廟過活﹐期待將來當寺主為鵠的﹐間來無事﹐念佛等死而已。過分急進的﹐以辦佛學院宣傳﹐服務便是﹐欲取寺院為產業﹐改為類似外教的青年會等為目的﹐不能達到目的﹐便捨戒還俗﹐自尋新工作生活﹐不再理睬佛教。不知本分應以持戒忍辱為本﹐雖生活在腐化的子孫廟﹐自己真實在修証﹐啟發傳統腐化眾的悲願﹔自已更以修証方便感格﹐引起他們求學持戒﹐對過往的不是﹐深生慚愧﹐佛教便能呈現一番新景象。四十歲那年的十月﹐得政府及護法資助﹐作環遊歐美弘法之行﹐首站抵巴黎﹐應法國各界邀請﹐作多次演講﹐在東方博物院一連五日﹐更獲得肯定的好評﹐共商籌辦世界性佛學院等事。下站是英國倫敦﹐會晤大主教﹐總理﹐牛津大學教授﹐哲人羅素等﹐皆文化政要﹐演講或會談對話﹐及電台廣播。接著抵比京﹐德國柏林多處﹐ 與當地佛學家溝通或演說。在民族博物館﹐聽眾七百人﹐皆大學師生。在歐洲此行﹐得各國共六十多人贊助世界佛學苑事﹐有以金錢或土地資助﹐事實稀有。巴黎佛學會亦隨即成立﹐請大師出席指導﹐乞授皈依。至第二年二月十三日﹐乘船離歐赴美﹐在紐約晤宗教學院教授﹐著作家、新聞界等。赴國會華盛頓參觀﹐又抵耶魯大學﹐多倫比亞大學等處﹐討論宗教﹐哲學等。後至芝加哥﹐與博物院長商談互設佛學通訊處﹐促進世苑事宜。其間匈牙利、意大利佛學家先後相晤。下一站抵三藩市 ﹐赴卜技利加州大學﹐於宗教學院多處演講。在四月十三日抵檀香山﹐與日本佛教界會談﹐後趁輪船赴日本神戶﹐佛教界相繼對話﹐到二十九日返抵上海﹐結束六個月遠行。大師未寰遊佈教之前後﹐各國宗教、學者、文化界等人仕﹐多來到中國請益的﹐這次遠行的成績﹐亦是因他們早把佛教的價值﹐播散各地而滋長出來。他多年勞累和不斷受到國內保守派等打擊﹐這次回來依然故我菩薩因行﹐繼續沒有放棄僧制的改進。四十七歲時﹐前輩勸請開壇授戒﹐回答說﹕ ‘今戒種斷而僧命亡矣﹐繼命之方﹐惟有集有志住持三寶﹐曾受比丘戒者二三十人﹐清淨和合﹐閱十年持淨比丘戒律﹐然後再開壇為人授比丘戒。’以謝諸長老。他自述在佛法中的意趣說﹕ 一、非研究佛書之學者……一將佛法當學問研究者﹐並世無不乏其人﹐而本人讀書每觀大略﹐不事記誦﹐不求甚解﹐但資為自修化他之具。故在志願趣向上﹐不在成為學者﹐其所有著作﹐亦皆為振興佛教﹐弘濟人群之方便耳﹗二、不為專承一宗之徒裔﹕在佛法中﹐自古即有專承一宗者。……至今皆有專承之人﹐系統甚嚴﹐而各自弘揚其本宗之教義﹐至本人在佛法中意趣﹐以為由佛無上遍正覺﹐所証明之法界性相﹐為度生應機設教﹐則法有多門﹔故法本一味﹐而方便門則無量無邊。……所以本人觀察佛法之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原為一貫。在教理解釋上﹐教法弘揚上﹐隨宜施設﹐不專承一宗以自拘礙。三、無求即時成佛之貪心﹕佛法原不拘界﹐以現身此世為立足點﹐乃普為法界一切眾生而發心﹐……發心修行﹐應不為空間時間所限﹐宜普遍平等﹐超出一切時空而涉及一切時空。於佛法如此理解信行﹐即能自悟悟他﹐精進無息﹐再無庸拘定要即身成佛。蓋成佛亦不過自悟悟他而已﹗菩薩行滿﹐佛陀果成﹔但勤耕耘﹐自能收獲 ﹐何藉刻期企求﹗若有拘求﹐心量自狹﹐將不免為虛榮心驅使﹐為滿足此虛榮心﹐而去著相貪求﹐則反增煩悶﹐難得自在。佛法為接引一類好夸大之眾生﹐亦當施設立地成佛。即身成佛等假名﹐而本人則不因此假名﹐而引起希求即身成佛之貪心。四、為學菩薩發心而修行者﹕本人係以凡夫之人﹐得聞佛法﹐信受奉行者﹔……願以凡夫之身﹐學菩薩發心修行﹐即是本人意趣之所在﹐蓋真發菩提心已﹐歷十信而登初住、十行、十迴向修菩薩行﹐則為集福慧資糧之菩薩。今人每多稍具信行﹐便爾心高氣傲﹐不知尚未做到發菩提心之少分。大師老婆心切﹐四十九歲時﹐寫出我的佛教革命失敗史﹕ ‘…我的失敗﹐固然也由於反對方面﹐阻礙力的深廣﹐而本身的弱點大抵因為我理論有餘﹐而實行不足﹐啟導雖巧而統率無能﹐故遇到實行便統率不住了﹗然我終自信﹐我的理論和啟導﹐確有特長﹐如得實行和統率力充足的人﹐必可建立適應時代、中國之佛教的學理和制度。我失敗弱點的由來﹐出於個人的性情氣質固多﹐而由境遇使然亦不少。例如第一期﹐以偶然而燃起了佛教革命熱情﹔第二期以偶然而開了講學辦學的風氣﹔第三期以偶然而組織主導過佛教會。大抵皆出於偶然倖致﹐未經過熟謀深慮﹐勞力苦行﹐所以往往出於隨緣﹐應付的態度﹐輕易輕慢﹐不能堅牢強毅﹐抱持固執。我現今雖盡力於所志所行﹐然早衰的身心﹐只可隨緣消舊業﹐再不能有何新貢獻。後起的人應知我的弱點﹐及弱點的由來而自矯自勉。勿徒盼望我而苛責我﹗我對於佛教的理論和啟導﹐或猶不失其相當作用﹐以我的失敗﹐為來者的成功之母﹗’中日抗戰後期﹐到緬印、錫蘭、尼泊爾各佛教國家訪問﹐對二次世界大戰受到傷害的人﹐慰勉團結﹐對在家的佛徒說﹕ ‘如果發願成佛﹐先須立志做人。三皈四維淑世﹐五常十善嚴身。 ’更與政要和文化聖哲﹐共策為和平共同努力等事業。曾讚頌說﹕‘中國古墨子﹐印度今甘地。要見活莊周﹐來會太戈爾。寄語莊墨徒﹐休徒鑽故紙﹗好從面對時﹐ 証知實如此﹗’後續經新加坡﹐越南訪問才回國。大師對創辦各學院的學生們說﹕‘要四方面去學﹔修行、講學、用人、辦事﹐時時對自己反省﹐對他人觀察﹐互相採長補短﹐不得自憍和嫉妒他人﹐本此精神為合作同事準則﹐將來時機一到﹐大事必成。欲達到世界大同﹐永久的和平﹐則世界人類之利益為第一﹐國家民族之利益為第二﹐個人家屬之利益為第三。 ’當時各地政府﹐不但不協助佛教﹐相反摧奪寺產﹐大師致書主席﹐悲憤陳辭﹐說到此舉實斬絕他的生命等語。因此得停止繼續進行。到日本無條件投降﹐世界大戰亦終結﹐大師已年屆五十七歲。在世界眾望所歸的大師﹐對佛教整理﹐提出六點計劃﹕ ‘一、政府應本宗教平等、信仰自由之原則﹐切實保護僧寺及公產。二、著手計劃僧尼普受教育﹐及興辦農場等。三、辦理服務於社會、及創辦公共慈善等事業。四、佛教會將登記僧寺信徒﹐使成為有系統組織。五、佛教徒有政治興趣者﹐可參加政治。六、佛教徒應全力宣揚教義﹐化導人心﹔改進社會﹐促進和平。 ’他自己對政治問題﹐是問政而不干治的。這在保守的認為不對﹐再為大師載上政治和尚的帽子﹐這時﹐國內戰爭又再起﹐政府受扼抑於外國宗教勢力﹐大師處境日艱。到五十九歲年初﹐中風舊疾突發﹐便與世長辭了。上面四位英雄佚事﹐是筆者一管之見撰述﹐並不是神秘怪誕的天方夜譚故事﹐和史傳記錄可能有出入的﹐但相信讀者都能夠接受。大雄寶殿中﹐今古仍只安放佛像﹐ 讓人瞻仰﹐原因是釋迦牟尼的偉業﹐當時是徹底圓滿的﹐其他三位未成功﹐只完成部分的緣故。俗語亦有說﹐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他們的慈悲、宏願、智慧、勇敢、毅力是一貫相通的。在不同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下﹐表現各異而已﹐特別是近世紀的大師太虛﹐他在自身基礎鞏固後﹐仍能虛懷宏谷﹐不斷了解大時代多元的文化﹐雖然自白說失敗﹐其實恰好相反﹐他是積極建立﹐在佛教歷史上作出最主要、成功偉大的貢獻﹐思想和教理、都回歸到原始佛教中人間佛教根本上。大英雄事業﹐是扭轉人心和人類的共業﹐這是永遠不會完結的﹐學佛的人亦很難去模仿﹐只能作為借鏡﹐中國近五十多年的佛教﹐轉變到什麼情形﹐筆者孤陋寡聞﹐不甚了解﹐香港、台灣和海外各地﹐就如雨後春筍了﹐到處遍開富貴的牡丹花朵﹐祈望不久將來﹐能成就更多英雄、佛子﹗不過‘士生今日﹐欲為松柏﹐斯松柏矣﹗欲為蒲柳﹐斯蒲柳矣﹗’這是值得我們反省的。盧榮章二OO四年於香港六十年來苦海行未除妄想不明心因為沒有修福慧只贏宏誓伴餘生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嶽的懷讓﹐初會六祖時﹐在對話中便得到六祖肯定﹐証明了他的境界和自己一樣﹐同時說他將來會培訓出良駒﹐使佛法拓展至波瀾洪闊的。後來他在南嶽般若寺教育習禪的僧侶﹐大概距離現在約一千二百數十年間﹐有一位年青小和尚﹐到來習禪﹐他不閱讀文獻﹐亦不到法堂聽演講﹐終日單獨在禪堂打坐。懷讓禪師問他來的目的﹐只答了希望成佛﹐便不願多說一句﹐懷讓禪師於是在他打坐的時間﹐便拿一塊青磚﹐在他面前磨﹐起初小和尚是不理睬的﹐但日子多了﹐終於忍不住開口問﹐你每天拿著這塊磚﹐磨個什麼呢﹗懷讓說﹕我要磨它成一面鏡子。小和尚﹕磨磚是可以成鏡嗎﹖懷讓說﹕你知道磨磚不可能成鏡﹐難道你坐著就可以成佛﹖終於在對答中﹐使他徹悟到本來面目。懷讓教育下有六位高手﹐他說有一位得到他的心﹐便是這小和尚道一﹐他在家時姓馬﹐後來的人都稱他馬祖道一﹐又是英雄出少年啊﹗他曾經說過兩句話﹕自從胡塗後﹐三十年來煮食、都沒有忘記放點鹽和調味醬。這是說出他對真現實徹底明白﹐活學活用﹐得心應手的意思。禪宗拓展的教育﹐方法有點特別。他們一方面不依佛遺留下的三藏文獻﹐直捷向內心探討﹐另一方面又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在六祖時代﹐仍然是有佛經作為根據 ﹐以後就演變了﹐因此有所謂超佛祖師禪的出現﹐六祖自己不認識文字﹐但他聽到金剛經一句話﹐而得到成功的﹐而且演講了不少佛經﹐由他人讀出經文。他便敷演其中的意義。其實禪宗的禪﹐亦是從佛傳下來的﹐佛法平等﹐沒有高下的﹐祖師禪不過是禪師們、為了除去每個人自我中心深重執著﹐善巧地打破他們的疑網吧﹗從馬祖教育出來傑出成績的﹐竟達一百數十位﹐其中輔助他最有力的便是百丈懷海了。馬祖對佛教﹐貢獻實在不少﹐在教理方面的改革﹐除了不像傳統依文演義﹐對當時大部份學佛的僧侶來說﹐是一大沖激事。因為他們都是高級的智識學者﹐因為要鑽探佛學的哲理和神秘﹐才投入僧團。現在吃了這一記悶棍﹐真的是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啊﹗馬祖除了在平常話中提示﹐有時更說些不能理解的話﹐或用動作來施教。如百丈的開悟﹐是被他痛扭鼻子﹐掙脫了跑回寮房痛哭﹐同學們告訴馬祖﹐馬祖說﹕他明白了。這些莫明其妙的禪機﹐是開始了教育的新模式﹐後來丹霞燒佛像 ﹐雲門的呵佛罵祖﹐德山棒﹐臨濟喝﹐趙州茶﹐都陸續出現。在教產方面﹐佛在世時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僧侶們和佛一樣﹐全體乞食﹐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其他時間﹐全部投入學習和實踐﹐到什麼地方﹐有腳便可以了﹐沒有經濟掛累的。不過在中國﹐情形完全不同﹐初期傳入的時間﹐人數有限﹐都由王室供給﹐而他們工作主要是翻譯佛經和演講﹐後來高級文化界人士﹐都被吸引進去﹐ 因此僧侶們都是領導社會群眾的領袖﹐人數越來越多。除了王室供養外﹐富有的貴族和達官貴人﹐也加入布施支持的行列。因此在佛寺中﹐對應酬護法﹐是浪費不少時光的﹐而且在當時的道教﹐為了飯碗問題﹐無不用盡心機﹐希望得到統治者的信任﹐華夏之爭﹐便不斷重演。有皇帝接受道教的﹐便實行高壓手段﹐拆毀佛寺﹐焚燒經典﹐強迫出家人還俗﹐否則格殺勿論。唐朝幾百年間﹐便發生三武一宗四次佛教的大災難。馬祖深感當時從學的青年﹐在佛寺和一般僧侶雜居﹐是不免要隨眾生活﹐不能專心﹐而且多與護法接觸﹐更易影響道念﹐於是帶領數百追隨他的學僧﹐到遠遠的深山叢林中﹐伐樹蓋屋﹐開墾土地﹐實行農禪生活﹐自給自足﹐解決生活問題﹐屏絕應酬﹐專意學習﹐蓋搭的房屋﹐最大的是禪堂﹐演說亦在同一地方﹐房內並沒有供奉佛像的。其他的寮房﹐也就是宿舍﹐學僧沒有自己的床﹐是廣單式安排﹐打坐和休息是同一地方使用的。他這種改革和傳統戒律是相違的﹐他的首座百丈﹐同時修改了傳統的規則﹐簡約適中﹐務使符合他們最低限度生活根本需要﹐更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律的規定。這改革使其他學系的大眾﹐非常不滿認為是破壞儀規﹐連佛也遺忘了﹐是佛教的叛徒﹐千古罪人。不過事實上是剛好相反﹐馬祖的叢林制度﹐不是在今天唯一留下來的律儀嗎﹖因為當年教難發生時﹐他們因為沒有佛像佛經﹐身上穿的海青﹐也是當時平常百姓的衣服﹐同時學習是說話和動作啟發的﹐實踐是內心探討的﹐同時亦得到真現實教育的效果﹐這班好小子﹐教難沒有被殃及的﹐到了平反暴政後﹐還是由他們出來﹐復興佛教事業哩﹗由上看來﹐馬祖不但在經濟上改革了﹐連僧團的共同遵守規矩﹐亦同時修正更新哩﹗這簇新的局面﹐對新一輩更適合﹐年青人思想上是對現實多有不滿的﹐怪不得六祖早就對懷讓說出來﹐在馬祖的足下果然龍象輩出了。道一禪師別有一則有趣的佚聞﹐他原是四川的什邡人﹐在懷讓禪師處畢業後﹐對故鄉仍未忘懷﹐便回到什邡的羅漢寺去回報。小時候他在鄉中﹐很勤勞地為家中經營的山貨店工作﹐因為他體形自小就很發達﹐鄉人經過他家的店﹐都會見到他用竹簏編織載物的筲箕﹐鄉人習慣叫他做筲箕仔。他回鄉了﹐現在是南禪很有名氣的道一禪師﹐於是大眾便一窩蜂湧到羅漢寺﹐瞻仰有道的高僧。他出來和鄉親父老講話的時候﹐大眾發現原來是姓馬山貨店的兒子 ~筲箕仔~。於是你一言我一語﹐還沒聽完講話﹐都走得七七八八了﹐馬祖亦知道人心的執著﹐年紀越長就越固執﹐既然無辦法在家鄉推行教育﹐便回到江西開創的叢林龔公山。一生多駐山中拓展佛的真現實教育。後來有人說出這樣的兩句話﹕有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香。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中國盛唐貞觀時代﹐距離現在約一千五百年間﹐廣東有一位青年﹐名字盧惠能﹐是一位採樵維持生活的﹐他和母親相依生活﹐因為家中並非富裕﹐從小就沒有機會認字讀書﹐思想非常單純﹐住在山區﹐自然環境是不錯的。因為每天要採樵送給買主﹐身體長期運動﹐非常健康的﹐他是一位心地純潔﹐身體健康青年。有一次送樵的時候﹐聽到買主屋內朗誦金剛經時﹐好像聽到心理學家說出他身心的情況﹐工作時工作﹐穿衣時穿衣﹐吃飯時吃飯﹐一切都很清楚﹐保持平常心態﹐因此不禁對買主說﹐你剛才說什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東西﹖買主很歡喜地回答說﹕我在誦經啊﹐是從黃梅五祖那裡請回來的金剛經﹐五祖常常為大眾演說的﹐我想你是聽到經中的一句話了。你很有善根﹐佛經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你想不想在我下次去聽經時﹐帶你一齊前去呢﹗當時惠能伸手摸一下頭﹐雖然對佛經、黃梅五祖、善根、佛法等話﹐不知道是什麼一回事﹐但買主一片熱誠的好意﹐讓他歡喜﹐於是對買主講出自己是目不識丁的文盲﹐而且要照顧年老的媽媽﹐恐怕辜負他的好意了。買主是一位宅心仁厚富裕的人﹐對惠能有心親近佛法﹐很樂於幫助他﹐於是說出如何安排他母親的生活﹐鼓勵他前往黃梅處聽經﹐和說清楚前往的途徑﹐惠能接受了﹐回家向母親說明﹐同時得到母親的安慰﹐支持他前去見五祖﹐在沒有牽掛的情形下﹐惠能便開始生命的一個新歷程。惠能自從聽到金剛經一句話﹐就恍如遇上一位知心的朋友﹐內心的愉悅﹐和他的平常心再沒有分離﹐他帶了所有的幾件衣物﹐一袋乾糧﹐使開始孤身遠行﹐尋覓說出他心中知已說話的老師。在飢餐露宿的旅程上﹐終於抵達黃梅處。在路人的指示中﹐到了五祖的寺院﹐當時寺內鴉雀無聲﹐因為五祖正在演講佛理﹐惠能大步闖進講堂﹐見到許多人都在靜坐聽講﹐他對佛教禮儀是不懂的﹐於是作了鞠躬﹐便站在一角隨聽。五祖講的話﹐雖然有很多是佛教的述語﹐但大意都知到是佛的說話﹐目的是鼓勵聽眾完成佛果﹐相信這點惠能是能夠領會的。黃梅五祖在演講快要結束時﹐遇上這一位突然闖進來的青年﹐看了他一眼﹐雙目的神采﹐結實的身軀﹐就恰似原野上遇到匹千里馬一樣﹐內心有點安慰了。在法會結束時﹐眾人都先後離去﹐惠能仍然站著不動﹐於是五祖開口問﹕年青人﹐你是那裡來的。答﹕嶺南來。問﹕來這里做什麼﹖答﹕是想成佛。五祖當時心想﹐這小伙子果然是匹好馬﹐等我慢慢訓練他吧﹗隨著再說﹕南方人多是沒有文化、粗蠻的家伙﹐沒有佛性的。這幾句話﹐使惠能更肯定、在第一次聽到應無所住而心的一句話﹐心態轉變後的﹐原來就是佛性。惠能說﹕人是有南方北方區分﹐佛性也有的嗎﹖五祖這時身旁﹐還有首座和資深的弟子﹐他恐怕繼續下去﹐會給惠能惹上許多麻煩﹐於是說﹕你這個粗蠻人﹐口舌倒有點伶俐﹐我們這裡人多﹐需要有人做工﹐你願意住下來﹐替寺院工作嗎﹖我先對你說清楚﹐工作一定辛苦的﹐你要勤力﹐不能夠懶惰才好。惠能得見五祖﹐已經心意相通﹐於是立刻點頭說﹕一定﹐一定﹐我愿意留下來的。五祖隨問寺中監院﹐什麼工作急需人手﹐結果安排在糧食庫附近磨坊做舂米工作﹐負責把原粒的穀﹐用石臼去殼去糠﹐變成飯食的米。惠能在安份、知足﹐每天勤奮地工作﹐他沒有到過講堂聽五祖或首座前輩開示﹐因為他已經找回本來的心性﹐於是不竭息地默默耕耘﹐不希望這寶貴發現的珍寶走失。這樣過了一段相當長的日子﹐五祖深信千里駒已經調伏了﹐於是託言要找一個適當傳承的人﹐要求學生們寫出多年來體驗的心聲﹐神秀首座在不能肯定自己、是不是已經體驗心性的心態下﹐在長廊牆壁上﹐寫了 ‘心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四名話。第二天﹐五祖發現了﹐說﹕不錯﹗不錯﹗你們依著去幹﹐是有許多好處的。神秀這時如夢初醒﹐知道自己仍沒有資格去擔當六祖的位置﹐那時寺內的小和尚﹐每天都唸著這幾句話﹐連在磨坊的惠能﹐也聽到了﹐惠能問小和尚﹐說﹕這是誰人說的。小和尚把過去幾天﹐寺院內發生的事情﹐說了一遍﹐惠能於是請他帶路 ﹐前去看看。小和尚開玩笑地說﹕我答應你﹐不過你又不認識文字﹐亦沒有到法堂聽過佛法﹐看了有什麼用呢﹖結果仍把惠能帶到長廊去。惠能對著四句偈子的時候 ﹐剛好有一位當公務的官員來遊玩﹐也停下來欣賞。惠能對官員說﹐我也有幾句話﹐你可以幫我寫上去嗎﹖官員感到很詫異﹐為什麼能說偈的人﹐自己不能寫呢﹖不過他是宅心仁厚的好官﹐很樂意地答應效勞。於是﹐惠能說出四句像打油詩一般的話﹐將原來的偈子修改了說出來﹕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官員詫異又驚喜地叫出來﹕好棒啊﹗好棒啊﹗真的是不可以相貌取人﹐善知識﹗如果你真的得傳祖位﹐不要忘記幫我這個苦惱的凡人。第二天大眾亦看到﹐都感到非常震憾﹐我們怎麼會疏忽了這位肉身菩薩呢﹖五祖感到事態嚴重﹐深恐愛駒被傷害﹐因為當時的佛教﹐把地位名譽重視太過﹐以為得到衣缽傳承﹐就是唯我獨尊﹐這是絕對錯誤的觀念。於是立刻到長廊前﹐用鞋子把偈子在粉牆上擦得模糊。接著說﹕不行﹗不行﹗還是沒有見性。因為是五祖說的話﹐大眾便隨聲附和地說﹕沒有見性﹐沒有見性。五祖午後獨自到磨坊去﹐見惠能仍然在工作﹐便輕聲對他說﹕修行人是應該這樣做嗎﹖惠能當然知道他說的話意﹐ 慚愧地說﹕這是我體會到的真話。而五祖說沒有見性﹐一方面是肯定了他體證的只是心性寂靜的一面﹐而心性的大用還未曾明白的。隨著問他工作怎樣﹖回答說﹕米已經完全去殼﹐沒有篩好吧﹗五祖把禪杖放在石臼上輕敲三下便離去。惠能領會五祖的用意﹐在夜深欄靜的午夜﹐輕步到五祖的丈室﹐原來門只是虛掩﹐於是便進去 ﹐跪在五祖蒲團前面﹐五祖也沒有和他交談﹐只把金剛經讀誦﹐在讀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句子時﹐惠能開口打斷了誦念說﹕是那裡知道心性本來清淨﹗是那裡知道心性本來沒有動靜﹗是那裡知道心性本來具足宇宙中的一切﹗是那裡知道心性本來就可以發生宇宙萬有的森羅萬象﹗這時五祖肯定他體證的心性﹐不再單是理性寂靜的一面﹐對心性的大用﹐現在亦明白﹐於是在沒有証人的情形下﹐釋迦牟尼出世本懷的心印﹐剎那間傳遞到惠能了。接著吩咐他暫時要隱藏一段日子﹐一方面好好體證心性的大用﹐一方面讓狂妄的學佛信徒﹐安靜爭奪祖位的心態﹐接著送他到九江水邊去﹐吩咐他星夜南行﹐不要惹上麻煩。這時惠能已經是佛心印的傳承人﹐不過他仍然是長著長髮﹐沒有出家的俗漢哩﹗六祖避難的日子﹐說來話長哩﹗當他清楚時間上應該要回報了﹐於是到廣州﹐正好印宗法師在光孝寺講經﹐他到寺門前﹐有兩位出家人﹐正在對風幡諍論著﹐他說﹕ 不是風在動﹐不是幡在動﹐是你們的心在動啊﹗大眾一起嘩然叫好﹐同時傳到寺內的法師知道﹐立刻出來﹐請問六祖是否黃梅的傳人﹐因為該事曾轟動一時﹐但六祖一直未現身﹐目前大眾已經淡忘。六祖這時直認不諱﹐並出示衣缽証物﹐印宗法師立刻為六祖、開始辦理出家的儀式﹐這時六祖開始﹐以出家僧人身分﹐拓展他佛教各種改革﹐同時大暢佛出世本懷﹐將教理用劃時代方式說明﹐一時帝王、公候、達官貴人、社會賢達、平民百姓、乃至外道﹐都各別得到佛教育的真實利益。日本和韓國都先後來遠承禪宗一脈﹐南頓此漸﹐和同門的神秀大師﹐各別對有緣的大眾﹐用不同的教育方案指導﹐南傳的禪宗﹐對中國整個佛教﹐影響很大﹐尤其是制度上的改革﹐將禪宗過去三十三代單一傳承制度放棄﹐因此在他門下得到証明的﹐有數十位﹐這很可能一如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所說﹐中國人有靈活智慧的頭腦﹐廣大的胸襟﹐涵容物象吧﹗他遺下的說話﹐後來集合起來﹐編成六祖壇經﹐在歷史上中國人說的佛經﹐只有這一本﹐亦是說明他的思想行為和教育的言說﹐和佛有同等地位和價值的﹐大英雄﹐相信沒有人不同意吧﹗

Posted via email from Buddhaway.net's posterous

buddhawayn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